西贝现在是真的急了,日亏两百万。
不过还不够,西贝1.8万员工连夜开"团战"大会,要对罗永浩发起绝地反击。
罗永浩大战西贝这事儿,已经霸榜两天了。
老罗也是直指核心,说西贝嘴硬说自己没有预制菜,那是100%在撒谎。为啥这么说?他觉得现在国家都还没出台预制菜的统一标准呢,你这"100%没有"不就等于自己定规矩?
不过老罗也说了,他不是跟预制菜过不去,就是看不惯商家把预制菜装成现做的卖,这不是糊弄人嘛。
这话一出,西贝的生意立马就受影响,9月11日全国门店收入直接少了200多万。
到了9月12日晚上,罗永浩直接开直播回应,西贝这边也没闲着,连夜召集1.8万员工开了场"团战"动员大会。
夫战,勇气也!商战如战场,拼杀之间,血性与决心缺一不可。
贾国龙这波操作,朋友劝他"见好就收",他偏要"死磕到底",日损两三百万跟玩似的,愣是要为"西贝没有预制菜"这句话讨个说法。
但这股犟劲,我觉得还是用错了地方。
为护品牌声誉,贾国龙宁肯日损数百万也要辩明黑白,因为品牌这东西就像老底,丢了信任再难捡回来。
不过老罗盯着预制菜透明化也没毛病,消费者花钱吃饭,总得知道端上来的是现炒还是预制吧?说到底做生意就像做人,实诚才能走得远,玩文字游戏早晚得栽跟头。
这场骂战吵到现在,早就不只是"预制菜咋定义"的口水仗了,本质上是商业诚信和消费者权益的掰扯。
你看现在网友多较真,点个菜恨不得知道食材从哪来、咋做的,西贝说"按规定不算预制菜",老罗说"没标准你凭啥自己说了算",其实都是在争"透明"这两个字。
现在食客要的不只是好吃,更是吃得明明白白。
事件发展至9月13日,双方依旧僵持不下。罗永浩昨晚直播热度爆表,开播一分钟在线人数便冲破10万,其手中所谓"证据"--包括西贝前员工爆料及后厨操作照片--虽未明说,但配文"10万元征集更多线索"的举动,显然意在将事件引向更深入的调查。
西贝方面,在连夜召开1.8万员工"团战大会"后,今日全国门店均挂出"欢迎监督"的牌子,服务员介绍菜品时也需额外说明"中央厨房预加工后门店现做,按规定不算预制菜",力求在每个环节堵住信息漏洞。
有意思的是胖东来的于东来,前两天还在抖音力挺西贝"餐饮人不容易",今天凌晨就把两条视频秒删,账号也设成了私密。这波操作看得网友一头雾水,有人猜是"被劝删",也有人说"可能发现风向不对赶紧撤"。
其实想想也正常,公众人物站队就像走钢丝,西贝这事儿现在舆论两边倒,一边觉得老罗是"消费者嘴替",凭啥花现做的钱吃预制的菜;另一边觉得西贝"按规定办事没毛病",毕竟国家确实没明确标准,硬说人家撒谎有点苛刻。
于东来这一删,反倒说明这潭水比看上去的还深。
面对外界"低头认错"的建议,贾国龙依旧梗着脖子放话"宁愿破产也要争黑白"。这话听着挺悲壮,但生意人哪有真跟钱过不去的?说到底还是算准了"品牌声誉比短期损失值钱"。你想啊,要是这会儿松口,消费者以后想起西贝就觉得"哦,那家拿预制菜当现做卖的",多年攒下的"西北菜标杆"招牌可就砸了。
此次事件对整个餐饮行业而言,是一记警钟。
前几年大家都忙着讲故事、搞加盟,把现做现卖当卖点狂吹,可真要较真起来,有几家后厨能完全透明?
现在消费者眼睛越来越尖,你说手工揉面,咱们可能会问"面团是不是工厂运来的";你说现熬骨汤,咱们就要扒着锅看"是不是浓缩汤包冲的"。
西贝和罗永浩这一架,等于把行业那层"皇帝的新衣"给扒了下来,以后再想靠"文字游戏"糊弄人,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其实消费者要的哪是啥"定义",不过是商家一句实在话罢了。要是西贝早把"预加工"这事说清楚,老罗哪还有机会挑刺?要是餐饮行业都能少点套路多点真诚,这场骂战根本就吵不起来。
还是那句话,只要能推动餐饮企业将菜品信息公开透明,让消费者花钱花得明明白白,这场争论便有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