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则关于"私立幼儿园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消息在网络上热传,引发众多家长担忧。教育部官方正式回应:根本没这回事!
最近,不少人的朋友圈和微信群都在流传"国家要取消私立幼儿园"的消息,搞得家长们心慌意乱。家里有孩子正在上私立幼儿园的担心要转学,准备送孩子入园的也在纠结要不要选私立园。
教育部对此正式表态:根本没有要关闭私立幼儿园的说法!这些传言是对当前学前教育政策的误读和曲解。
传言从何而来?
这类传言并非首次出现。早在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的通知》后,就有自媒体将文件内容曲解为"私立幼儿园将全部关闭,退出历史舞台"。
2025年,类似的传言再次泛起,引发新一轮关注。教育部不得不再度澄清,明确表示这些说法"是对学前政策的误读"。
政策真相是什么?
国家确实对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有专门规定。根据政策,小区配套幼儿园应当被办成公办园或者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园,不得办成营利性幼儿园。
这一规定仅限于小区配套幼儿园,并不适用于所有民办幼儿园。其他场所的民办园仍然可以自主选择办成营利性民办园或非营利性民办园。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事业,《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坚持学前教育的公益普惠方向,坚持公办民办并举,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办园体系。
什么是普惠性幼儿园?
"普惠性幼儿园"是学前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三类幼儿园:一是公办幼儿园;二是集体或单位举办的公办性质幼儿园;三是提供普惠性服务的民办幼儿园。
普惠性幼儿园通常具有以下特征:达到教育部门规定办园基本标准;面向社会大众招生;收费实行政府定价或接受政府指导价。
普惠性民办园本质上也是私立幼儿园,只是接受了政府定价指导,同时可能获得政府财政支持。
取缔的只是无证园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国家没有要求关闭所有私立幼儿园,但对无证经营的民办幼儿园的整治一直在进行中。
例如2025年7月,丰镇市人民政府发布公告,要求所有未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学校办学许可证》的幼儿园在7月20日前自行关停。这些无证幼儿园属于非法办学机构,其被取缔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能够接受安全、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
这种对无证园的整治与"关闭所有私立幼儿园"的政策有着本质区别。一个是规范办学秩序,一个是取消整个办学领域,不能混为一谈。
民办幼儿园的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国家政策导向,民办幼儿园未来将朝着多元化、高质量、特色化的方向发展。
教育部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引导社会力量更多举办普惠性幼儿园。通过购买服务、综合奖补、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培训教师、教研指导等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
同时,民办幼儿园可以根据自身条件和当地市场需求,选择走高端特色路线,专注发展特长学前教育,或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务。差异化竞争和打造特色品牌将成为民办幼儿园发展的重要策略。
家长应该如何选择幼儿园?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家长在选择幼儿园时应该保持理性,根据自身需求和实际情况做出选择。
考察办学资质是第一步,确保幼儿园具有合法的办学许可证;了解收费标准和内容,明确哪些费用是合理的;实地考察环境,观察教室、活动场所、卫生设施等条件;与老师交流,了解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参考其他家长评价,获取更多真实反馈。
最重要的是,不要被谣言左右决策。国家的政策是支持和规范民办幼儿园发展,而不是取消它们。

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起点,关系到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国家政策始终坚持公办民办并举的方针,着力构建以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教育部明确表示:"从国家政策看,根本不存在私立幼儿园或营利性民办园要退出历史舞台的说法"。相反,国家鼓励社会力量办园,并通过多种方式支持普惠性民办园发展。
202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决定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的保育教育费,对教育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参照当地同类型公办幼儿园免除水平,相应减免保育教育费。这一政策惠及所有类型的幼儿园,也体现了国家支持学前教育发展的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