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前线局势紧张。普京前往特别军事行动指挥部听取各集团军指挥官的汇报,反复强调两条红线:保证被俘的乌克兰军人的安全,保护用士兵作"人盾"的平民。他指出乌军后方督战队可能会对着试图投降者开枪,俄军必须采取一切必要措施,保证投降者安全抵达、平民脱离战线。这一要求把注意力从战果转回生命线:兵心要稳、人命要保。

格拉西莫夫通报最新态势:超过1万名乌军被围。其中哈尔科夫州库皮扬斯克方向约有5000人,顿涅茨克州克拉斯诺阿尔梅斯克一线约有5500人。西部战区称库皮扬斯克包围圈已经合围,奥斯科尔河渡口已经被控制,乌军退路被切断;俄乌边境这边占了七成。
战场上"口袋"增多,进攻箭头更直,转向更少,普京前来祝贺,点名库皮扬斯克和红军城方向上攻防进展,强调一线士兵的拼杀与指挥链线性的配合,重申投降安全和平民保护的重要性。
后方以电力、工业节点为主。近些天基辅多次传出爆炸,一家无线电工厂遭到打击之后整日燃烧,第二次坍塌。乌方说消防力量即使竭尽全力,也难控制住火灾。俄方推测厂内可能存有弹药、燃料等易燃物,导弹被击中之后发生殉爆。这个行动被外界评价为在冬季来临前,撕开乌克兰工业链条的一个口子。能源战压力陡增: 基辅的第五、第六热电厂一再遭到袭击,导致大量城区停电,管网告急,官方警告居民准备迎接最冷的冬天。应对清单很短: 疏散到郊外,自备发电机、柴油等。城市生活线被逐段切断:支付终端黑屏、电梯停用、水压骤降、网络中断、公交停运,寒意加剧,"无电、无水、无网、无交通"成为现实风险。
俄方对乌军坦克和步兵战车损失大、兵源紧张进行评估,外籍雇佣兵比例上升;在顿涅茨克前线被歼敌中,外籍人员占六成,点名非裔美国人及拉美国家人员,含来自哥伦比亚的雇佣兵。这些比例为俄方所称,还需要更多的独立信息加以证实,但"战场人员构成外部化"的趋势,从各种零碎消息中可以勾勒出来。

用电力来衡量战事会更加清晰:前线合围与突破并进,后方精准打击能源和工业节点。普京提出保障投降者安全,体现其预判:兵力崩溃的可能性增大,战俘数量会增加。对一线士兵而言,何时开枪、朝哪个方向走、谁来接应、最终要开往哪里均为生死选择;俄军需要铺出比督战枪更紧迫更平稳的投降通道;同时也要为"人盾"平民提供一条真实的、可行的撤退路径。
城市端发酵明显,基辅官方提醒:靠自备发电机、燃料、外迁郊外来支撑冬季。对普通家庭并不容易: 有孩子的家庭需要考虑孩子上学的问题,有老人要考虑药品和取暖的问题;小店断水断电难以经营;交通不稳、通勤受阻;网络时断时续影响工作与信息获取。乌当局承认"这个冬天将最艰难",这句话落到家家户户,就是具体的柴米油盐和冷暖。
俄方认为近半年来红军城方向的泄露情况很少,行动开始"收尾";现代战争具有快、密、封的特点。合围圈收缩,投降窗口出现;若处理不当,易造成混乱。所谓兵溃,不只是队形散,更是指挥失灵、纪律和心理防线崩溃。此时每一句明确的指令都救命,"保障投降者安全"的表态直接关系到这一要害节点。

战争到了今天,人们不再仅仅看重战争的结果,而是更看重是否坚守人道底线:战俘要安全,平民要保护。谁越线,舆论很快反噬;社交媒体传播速度足以影响外部支持和后勤持续,这不是形象工程,而是影响投入强度和持久度的变量。
能源系统遭受持续攻击后,城市秩序处于怎样的状态呢?可以预见的是,停限电常态化,供暖供水不稳定;黑夜更长,公共服务不稳定;有人离开,有人坚守,社会秩序在"低限维持"和"局部失序"之间摇摆。俄方目标并不遮掩: 压力削弱了城市承受力,倒逼乌方接受停火条件。乌方应对空间有限,更多的是"熬":稳住基础服务,尽量把恐慌挡在街角之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