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噩梦,一场因碗饭引发的兵变,忠臣颜真卿如何宁死不屈?(2)

2025-10-16 16:14  搜狐

叛军占据长安后,拥立被德宗软禁的原泾原节度使朱泚为帝,朱泚自称"大秦皇帝"。他在长安屠杀李唐宗亲近百人,各地藩镇见状,纷纷从河北和江淮撤兵,德宗此前削藩的努力付诸东流。

李希烈得知泾原兵变、德宗出逃的消息,更加嚣张。他加紧围攻襄城,哥舒曜不得不弃城逃往洛阳。

李希烈趁机进攻汴州。他驱赶百姓"运木土筑垒道",因进度缓慢,竟将民夫填入沟壑,称之为"湿梢",其残暴令人发指。攻陷汴州后,李希烈于784年正月自称大楚皇帝,改元武成。

此时颜真卿仍被囚禁。李希烈派人问他即位礼仪,颜真卿讥讽道:"老夫老了,曾掌国礼,只记得诸侯朝觐礼!"

兴元元年(784年),随着官军反攻,李希烈担心蔡州有变,派部将辛景臻等人到颜真卿处,在院中堆起柴草,浇上油,威胁道:"不能屈节,当自烧!"颜真卿毫不犹豫投身赴火,辛景臻等人急忙拉住他。

李希烈弟李希倩因参与朱泚叛乱被诛,李希烈闻讯大怒。兴元元年八月三日,派宦官与辛景臻等人缢杀颜真卿。临刑前,宦官假称"有敕",颜真卿拜谢后,宦官说"宜赐卿死"。颜真卿问:"不知使人何日从长安来?"宦官答:"从大梁来。"颜真卿怒骂:"乃逆贼耳,何敕耶!"遂从容就义,年七十七岁。

这位历经四朝、名重海内的老臣,最终用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忠贞不渝。

李希烈称帝后,派兵东征,但在宁陵被刘洽阻击。又遣将翟晖袭陈州,被刘洽、李纳大破,翟晖被擒。官军乘胜进攻汴州,李希烈逃归蔡州。

此时德宗改变策略,下罪己诏,赦免了田悦、王武俊、李纳等人。这一招十分有效,叛军联盟瓦解,田悦、王武俊等人重新归顺朝廷。李希烈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贞元二年(786年)三月,李希烈吃牛肉后生病。其部将陈仙奇派医生陈仙甫下毒将他毒死。李希烈的妻子、儿女等十七人也一同被杀。陈仙奇随后归顺朝廷。

但不久后,陈仙奇又被李希烈旧部吴少诚所杀。淮西之地直到唐宪宗时期才被彻底平定。

李希烈叛乱虽被平定,但藩镇割据的局面并未改变,大唐王朝的威望已一去不复返。

颜真卿遇害后,淮西平定之际,陈仙奇派人将他的灵柩送回京师。德宗废朝五日,痛悼异常,追赠司徒,谥号文忠。

后来文宗曾下诏说:"朕每览国史,见忠烈之臣,未尝不嗟叹久之,思有以报。"下令优待颜真卿的后人。

颜真卿的忠贞不屈成为后世楷模。他所创造的颜体书法磅礴大气,正如他的为人一样刚正不阿,成为盛唐精神的最后象征。

李希烈叛乱虽然只持续了短短几年,却反映了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深层问题--藩镇割据、君臣猜忌、忠奸不分。一场原本可以避免的灾难,最终却因各种失误与狭隘,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

历史的教训值得深思:唯有君臣一心,上下同欲,方能国安民乐,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