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资料图)
再看冯德莱恩访华。按理说,欧盟高层主动访华,本应是缓和关系的机会,可她之前在G7峰会上抛出的"中国产能过剩论",已经让中欧关系蒙上阴影。中欧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合作空间有多大?数据显示,2024年中欧贸易额突破,中国连续多年是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在新能源、绿色转型、数字技术等领域,双方互补性极强--中国的制造能力和市场潜力,能帮欧洲企业降低成本;欧洲的技术和标准,也能为中国产业升级提供参考。这种合作本来是双赢,可欧盟近年总爱搞"小院高墙",今天加关税,明天设壁垒,最后受损的还是双方企业和消费者。
中方对欧盟的态度很明确:合作可以,但得讲道理。针对所谓"产能过剩",中方早就用事实回应过--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靠的是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和充分市场竞争,不是靠补贴;稀土管理政策坚持环保优先,目的是规范资源开发,和"武器化"八竿子打不着。这些话中方说了不止一次,可欧盟总当耳旁风,说到底还是被偏见和焦虑蒙住了眼。
冯德莱恩这次访华,能不能打破僵局?关键看欧盟能不能摆正心态。如果还抱着"中国威胁论"不放,继续用"产能过剩""垃圾产品"这类标签煽动对立,那访问再多也难有实质进展。但如果能认识到,中欧关系的根基在合作,利益在共赢,放下偏见,坐下来好好谈,很多问题其实不难解决。
冯德莱恩(资料图)
现在的问题是,欧盟能不能抓住冯德莱恩访华这个机会,把之前的负面言论"翻篇"。毕竟,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缘政治冲突不断,中欧作为稳定因素,本应携手应对挑战。如果欧盟非要在"对抗"和"合作"间选边站,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
说到底,G7的"共识"也好,德外长的"狂言"也罢,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合作的,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是市场认可的、不可替代的。欧盟与其费尽心思找借口,不如多想想怎么和中国一起把蛋糕做大。毕竟,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