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到9月1日,上合组织峰会要在天津开,已经有22位外国领导人确定来参加,从成员国到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再到周边国家的元首,联合国秘书长和不少国际、区域组织的负责人也会来。两天之后,9·3纪念活动要在北京举行,大部分来参会的领导人也会接着去参加。这波主场外交的密集程度和规格,放在上合组织的历史上,都算是"顶配"了。
名单已经公开了,普京、莫迪、伊朗总统佩泽希齐扬、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柬埔寨首相洪玛奈、印尼总统普拉博沃、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越南总理范明政这些人都在里面。美国自然不在邀请之列,上合是区域框架内的活动,美国既没这个身份,也不适合来当配角。更有意思的是,特朗普选了把行程往东南亚转,确定要去参加10月在吉隆坡举行的东盟峰会,路线上特意避开中国的主场,却还留着在周边露脸的机会。
中国手里握着的是有制度支撑的舞台,上合的议程不是干完一次就完,这一年来在主席国的位置上一直在"打基础":办了一百多项活动,议事的机制和合作的框架也系统地做了调整,外界能听到的像信息安全中心、打击跨国犯罪中心这些关键词,都是能提升执行层面效果的"具体抓手"。这类抓手一旦定下来,之后就不是喊口号了,是要真见成效的。
而在这期间,美国那边出了几件事:一是限制中国企业参与美国海底电缆的供应,二是拿"给伊朗石油运输提供方便"当理由,点名制裁了两家中国企业,三是美国驻华使馆的社交媒体上,出现了把中国称作"敌对国家"的说法。不用把这想得太阴谋化,这些操作放在美国近些年的对华政策里,逻辑是挺一致的--就是想在供应链、能源航运、金融结算这三条线上搞"设限",给其他国家递信号,告诉他们:和中国合作不是不行,但规矩和限制得按我说的来。
再回头看特朗普的行程。上合没他的位置,他就去东盟。表面看是绕了个路,本质上是换了个赛道。东盟是美国这几年"印太说法"里的重点合作对象,不管是IPEF,还是海上态势感知这些,都是在那儿布局。去吉隆坡,既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感,也能在旁边留着和中国接触的灵活空间,既不用承受"专门访华"的政治压力,也不耽误"露面搞外交"。更关键的是,东盟国家在供应链重组里处在关键的位置,制造业、数字经济、可再生能源、关键矿产这四个领域,都能接得住相关的合作。想把"对华去风险"说得好听点,就得和这些国家把利益清单对接好。这么安排行程,既顺理成章又省事儿。
说到海底电缆,别看这词儿不常提,重要性不亚于芯片。那是全球数据传输的海上高速公路,谁能握住铺设、维护、测绘、登陆站的规则,谁就能在数字主权的边界上多占点主动。美国把中国企业挡在他们市场外面,等于是在"技术层面+地缘层面"同时做隔离。这里面还有个更不显眼的关键点,就是海底电缆的保险和再保险,以及相关设备和测试仪器的认证体系。一旦把"设备能不能进、施工许不许可、数据合不合规、保险给不给保"这一串都打通,以后设卡的地方就能从硬件延伸到服务,连带着把运营商和云服务商也卷进来。对中国企业来说,实际的应对办法就一条:在不同区域布局供应链、按当地要求做好合规、找非美国的融资渠道,把这三样结合起来,用到欧洲、中东、非洲、拉美的项目上,慢慢把合作的生态做扎实。这个过程不快,但能长久。
说到对伊朗制裁这事儿,我更在意的是它释放的信号有了变化。美国把"二级制裁的威胁"延伸到航运、保险、结算这些领域,其他国家在做交易的时候就会更注重查清楚来龙去脉。市场上会问:你的货从哪儿来的,钱怎么流转的,油轮挂哪个国家的旗,保险是谁保的,船的航行轨迹有没有关掉AIS信号的可疑点。这不是政治上的吓唬,是实际业务里要考虑的成本。但只要业务上的逻辑能走通,在俄乌冲突长期化的大背景下,非美国渠道的金融和保险早就开始做"中立"的安排了,船东和贸易商也学会了怎么避开高风险的路段和节点,尽量把交易合规的证据链弄齐全。美国当然也知道这点,所以更愿意搞"杀一儆百"的精准制裁,而不是全面围堵。全面围堵的代价,他自己也扛不住。
有朋友问,驻华使馆社交媒体用了"敌对国家"这种词,算不算关系升级了?我更愿意把这看作是"说话没拿捏好分寸"和"政治上有点焦虑"之间的情况。美国官方文件里,对中国的定位是"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把话说死到"敌对",在外交场合里不是常有的事,也不高明。对外界的影响有限,倒是能给本国的支持者"喂点情绪"。这种说法对实际政策推动没啥用,反倒暴露了一个问题:现在华盛顿能用来施政的手段越来越少了,无非就是关税、管制、制裁这三招,说起来也只能靠贴标签。这类标签,对那些早就习惯了在风险里算成本的欧亚国家来说,说服力越来越弱了。
把目光放到大国互动的"场面安排"上。中国选择在上合组织里把机制做扎实,打造的是"安全-经贸-规则"的综合能力;美国在东盟、IPEF、G7这些圈子里讲供应链、讲标准,打造的是"设限-审查-合规"的治理能力。两边都是在打造自己的优势,看的人是中间那些国家。对中间国家来说,最吸引人的不是口号,是能兑现的"订单+金融+安全"组合。 谁能提供更低的交易成本、更让人放心的安全环境,谁的说法就更站得住脚。现在看,欧亚大陆"硬件联通"的好处还在释放,而印太岛链"软件规则"的好处也在发展,竞争和合作会同时存在,不是非此即彼的。
有人拿特朗普的"强硬"说事儿,担心局面走偏。我反倒觉得,现在的风险更像是"慢慢升温"。大范围升级的可能性不大,但小范围的摩擦大概率少不了。加关税、扩大制裁名单、搞点零星制裁,这些招数都会看情况用。真正需要盯紧的,是金融方面的审查有没有更进一步,比如把更多的航运服务、再保险环节归到"高度敏感"的范围里,或者把数据服务和云托管纳入更严的管控;还有就是技术方面会不会把"维护和测试设备"也加入出口限制,把大家没太注意的"维护环节"变成新的卡点。这两方面要是真往深了走,企业合规的成本会一下子涨不少。
站在企业和项目团队的角度,我给三条实在的建议。一是把合规当成正经工程来做,别只当成写写文案。把客户和货物流向的整条链路理清楚、账单和凭证对好、合规的保险和再保险证明准备好,该留的记录都留着,这就是最好的防护。二是把供应链做成"分区域的网络",在美国体系、欧洲体系、非美非欧体系这三个不同的区域里,分别安排产能和做好认证,避免一个地方出问题就全垮了。三是用金融工具做缓冲,多币种清算、远期对冲、政治风险保险,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是必须有的。做好这三件事,外面风向怎么变,项目也能慢下来,不至于直接停掉。
写到这儿,回到标题说的:特朗普没上贵宾名单,转身去了中国邻邦。看起来像是"避开对方的优势",更像是"另开一条赛道"。他清楚,上合这个舞台是靠制度性优势撑着的,不上台就不会被拿来比较;东盟那个舞台是靠讲叙事撑着的,上台了就能有话语权。中国也清楚,主场的机会不靠嘴说,靠的是项目和机制。两条路一起走,直接冲突的地方不多,但关键的比拼点到处都是。谁能拿出更扎实的执行力,谁的朋友就会越来越多。
天津这次峰会之后,非传统安全和互联互通方面会有一批"能落地、真落地"的清单,说出来的话会更实在;美国那边的限制和制裁还会有,但节奏上更像是"点火把",照亮的不光是别人,也照亮了他们自己的焦虑。 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看那些"火苗",而是继续铺路,把路铺到伙伴国的产业园区、港口、码头和清算系统里。路通了,合作者自然会来;合作者多了,杂音自然就小了。国际政治这点事儿,复杂,但也没那么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