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尼巴的"副产品"变主角
在埃尼巴矿区,矿业巨头Iluka Resources长期开采锆石和二氧化钛--前者是陶瓷釉料的关键成分,后者则是油漆、塑料和纸张的重要颜料。这些矿砂在开采和分选过程中,还会伴生产生少量稀土元素,尤其是镝(Dysprosium)和铽(Terbium),它们是制造高性能永磁体的关键材料,在新能源汽车和国防工业中不可或缺。
几十年来,这些稀土副产品被Iluka储存起来,累积价值约6.5亿美元。但问题在于--采得出,不等于用得上。稀土的真正挑战在于精炼:17种化学性质极为相近的元素需要通过复杂的溶剂萃取、多级分离才能获得高纯度产品。这一过程不仅成本高、周期长,还会产生放射性废料。
Iluka执行董事丹·麦格拉斯(Dan McGrath)坦言,单凭商业逻辑,这样的投资很难成立--回报周期太长、市场价格波动大、环保成本高昂。于是,澳大利亚政府选择介入,提供巨额低息贷款,以国家战略的方式推动项目落地。
与时间赛跑的精炼厂
Iluka计划在埃尼巴建设的精炼厂,将是澳大利亚第一座具备全流程稀土分离能力的大型设施。设计产能可在2030年前满足西方国家大部分的稀土需求--这意味着美国、欧洲、日本的部分订单可以绕开中国供应链,直接从澳大利亚采购。
但时间并不站在澳大利亚一边。精炼厂预计最快两年后才能投产,而在这期间,全球稀土需求将持续攀升。国际能源署(IEA)预测,到2030年,全球稀土需求可能较2020年增长一倍以上,其中新能源汽车和风能装机将是最大驱动力。
更复杂的是,中国依然可以通过价格策略影响全球市场。一旦中国在短期内增加出口、压低价格,可能让新进入者在经济上难以为继。澳大利亚的这场豪赌,不仅要面对技术与环保挑战,还要防范这种"价格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