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和万历都是几十年不上朝,为什么后人只骂万历却夸嘉靖?(2)

2025-09-05 17:02  搜狐

而且最糟的是,万历开始沉迷金银、古玩、女色,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工部为他造陵寝、建宫殿,银子像水一样往里倒。为了养宫廷奢华,派税员下乡催收,百姓怨声载道。

三大征虽胜,但背后财政已空。辽东危机日重,朝廷无力再调兵买马。万历不吭声,也不出面。文官说话,他不回;宦官争权,他默认。时间一长,权力空转,士气涣散,政务失灵。到了明末崩溃的那天,很多人追溯原因,都说:"从万历不理政开始,一切就注定了。"

历史记得他的"怠政三十年",也记得他的"六不":不上朝、不发诏、不改年、不立储、不任相、不亲政。这不是"精致隐退",这是"彻底断线"。

他不是控制朝政的"隐形皇帝",而是让整个朝廷成了"失控政权"。

`两个皇帝,两个"缺席"的逻辑

嘉靖和万历,表面都不上朝,但"缺席"的逻辑完全不同。嘉靖是主动隔离,万历是被动躺平。嘉靖是制度操盘者,万历是制度逃避者。

从朝廷运转角度看,嘉靖退居内宫后,权力传导依然高效。他手握最高决策权,从不让宦官代劳,也不让文官插手。他是控制者,不是旁观者。奏章处理仍然严谨,甚至更集中。他躲在宫里,是为了排斥干扰,把事做得更顺。

而万历则彻底放弃指挥。国本之争闹得不可开交,他一言不发。大臣递了几十份奏章,他懒得理。前线打仗要粮要兵,他让兵部自己看着办。这个"缺席"的状态,不是战术退让,而是彻底怠政。

从结果上看,嘉靖时期政治虽然激烈,腐败问题也不少,但整体国家机器照常运行。他在位时间长,成功实现皇权强化,维护了中央集权,稳定了疆域。史书虽批其迷信好道,却难以否认他手腕老练、治理有章。

而万历时期,政令长期失效,东林党争无解,朝野关系彻底撕裂。辽东失控、财政枯竭、士风堕落,成了明末动荡的"预热场"。他不是让权,而是放权,放得让人心惶惶。

再从个人作风来看,嘉靖好道成癖,但生活简朴,对政务有强烈掌控欲。万历则逐渐沉溺于私生活与积财。宫廷大兴土木,修建寿陵几十年,花费巨资。他宠妃偏私,三十年不立太子。外廷动荡,他选择闭门不问。

这两个皇帝的"不上朝",本质不同。一个是精算控制,一个是放任失控。外人看去,都像消极怠工,但体制内的人知道,哪个在推事向前,哪个在等它自己倒下。

谁在骂万历,谁在捧嘉靖?

那么问题来了:两人都不理政,凭什么嘉靖有"中兴"美誉,万历却成"明亡的起点"?这背后,其实不是他们做了什么,而是谁在说话。

明朝灭亡后,清代修《明史》。这部史书文臣主导,讲究儒家正统。嘉靖在位时虽用权严厉,但对儒臣始终留有制度容身之地。朝堂上该争就争,该打就打,帝王发威之后,该奖该罚依旧有章。

而万历让整个体制空转。文臣努力多年,皇帝不理一句;士人拼命上书,折子堆积成山无回应。清代文臣回看这个时代,气不过。谁在朝堂上被冷落,谁在史书里动笔。

于是史书里的嘉靖,是"不亲政而知政","远臣而不失控";万历则是"怠政三十载","不理不问不改"。评论定了基调,后人跟着走。

文人的书写,也更容易给"能控制局面"的皇帝正面评价。嘉靖控制住了严嵩,也杀了夏言。他是政坛上的博弈高手,即使冷面,但让人敬畏。万历像是"放弃游戏",让人无话可说。

更重要的是,"万历怠政"之后是明末崩溃,这给了历史定性一个天然逻辑:你不理政,朝代就完了。崇祯背锅?不如把源头推到万历,似乎逻辑更顺。

再看民间记忆。嘉靖时期,百姓还能记得"张居正理田赋",还能说出"西北用兵得胜"。而万历时期,民间只记得税重、兵乱、官贪。国家还在,但希望不多了。

这种差别,被文人写进笔头,被百姓挂在口头,慢慢就成了舆论定型。一个"不出门但能治国",一个"躺在宫里让人自生自灭",结果评价自然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