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和万历都是几十年不上朝,为什么后人只骂万历却夸嘉靖?

2025-09-05 17:02  搜狐

嘉靖和万历都是几十年不上朝,为什么后人只骂万历却夸嘉靖?

《--【·前言·】--》

两位皇帝都躲在深宫几十年不上朝,结果嘉靖被夸"中兴之主",万历却背上"怠政之君"的骂名。同样的躲政,不一样的结局,背后到底藏着什么?

嘉靖不露面,但权力不缺席

嘉靖不上朝,不是玩消失。他躲在后宫,是为了修道炼丹,是为了避开那些吵吵闹闹的朝臣,是为了过上自己理想中的"孤高皇帝"日子。但他从不放手政权。

从二十岁即位开始,嘉靖便与满朝文武斗法。刚登基,他就要给生父上尊号,硬生生逼得三朝老臣退位自杀,赢得"议礼之争"。不动刀枪,但胜负分明。之后更是把"权谋政治"玩得炉火纯青。

到了三十多岁,嘉靖彻底搬离紫禁城,不见大臣,不开早朝。没人见他,他也不见人。宫里守门的太监常年等不到召见,文官只能向小太监递折子。但每一道奏章,他全看。谁写得对,谁假公济私,他一清二楚。谁该升,谁该贬,全听他一句话。

这期间,他重用张璁、夏言、严嵩等人,虽然争议不少,但朝政始终有主线,有节奏。大政方针掌握在他手里,皇权运行没一日断线。尤其严嵩在位时,虽被骂奸相,却确实在他手下维稳大局,经济照转,武将也听话。

朝鲜、云南、北疆都有人闹事,嘉靖的策略是"不出面,不撒手"。该打就打,该和就和。调兵遣将他全过问,封将重赏一样不少。他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干活,只是换了方式。

宫里,他在练丹,也在看书、改章、审文、管账。他和文武群臣之间隔着一堵墙,但那堵墙从来没挡住他手中的权力。人们甚至说:"宫门不开,天下照转。"

这种"闭门管朝政"的模式,在历史上少见。他做到了极端--不见臣下,也不丢权柄。权臣谁敢越界,他立刻收拾。文官谁敢狂言,他直接拉下台。即使数十年不上朝,他依旧让天下不乱,让臣下怕他,让老百姓吃得饱、打得赢。

这就是嘉靖的高明。他"消失",是为了让皇权更强。他不上朝,但他不失控。

万历不出门,也不想管

再看万历,刚即位那几年,干得不赖。他接手的是张居正留下的铁血政权,各项改革正在推行。田亩清查、吏治整顿、赋税均平,政绩亮眼。张居正说干啥,万历都点头,一度出现"万历中兴"的局面。

问题就出在张居正死后。

一开始,万历还愿意管事,但很快就被文官们搞烦了。国本之争一闹就是十几年,文官逼他立太子,他不愿意;文官要求开朝见面,他不想动。天天争,天天弹劾,万历直接"摆烂"。

他不是夜里偷偷看折子,也不是暗中遥控。他是真的"佛了"。早朝不开,奏章不看,诏令不发,见人不理。文武大臣在外头吵成一锅粥,他一个也不接见。边疆有战事,户部要银子,刑部要人,没人拿得出决定。

慢慢地,大臣不等他批复了,干脆各管各的。政令下不来,调令拖半年。巡抚不服总督,总督不理兵部,大家各自为政。这时候的朝廷,像个没人指挥的戏台,群臣各演各的,皇帝躲在后台睡大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