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菲在黄岩岛激烈交锋!中国海警果断亮出水炮(下)

2025-09-19 10:29  头条

2025年9月16日,菲律宾再度在南海制造事端,组织10余艘公务船非法侵闯中国黄岩岛领海,其中3014号公务船以危险机动方式故意冲撞中方正常执法海警船,严重危及中方人员与船只安全。

面对菲方的蓄意挑衅,中国海警依法采取喊话警告、航路管制及警示性水炮喷射等专业措施予以驱离,现场处置全程规范克制,最终菲方人员挥舞白旗示意停止对抗。

这一事件不仅再次凸显菲方为一己私利破坏地区稳定的本质,也彰显了中国在捍卫领土主权问题上的坚定立场与国际法框架下的专业克制。

一出拙劣的碰瓷戏

在9月16日的那个清晨,当黄岩岛海域的薄雾还未完全散去,在海域之上就发生一起由菲律宾方面蓄意制造的侵权事件。

别以为那十几艘菲律宾公务船是在晨雾中迷了路,它们的目标明确得很,选择能见度极低的清晨时分,从多个方向同时发起侵闯,这套战术显然是经过盘算的。

毕竟就在几天前的9月9日,中国刚宣布要在黄岩岛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而菲律宾的这番"大动作"无疑就是冲着这个来的。

他们似乎是带着剧本来的,想要上演一出"悲情大戏",在国际上博取同情分,剧本里,他们或许是"勇敢的闯入者",面对"巨人的威胁"而"坚守阵地"。

可惜中国海警没兴趣陪他们演戏,也没有按他们预想中的激烈对抗出牌,取而代之的是专业的无线电喊话警告,是严谨的航路管制,最后是一道道银色的水龙,水炮的目标直指侵权的菲方公务船,且对周边的渔民秋毫无犯。

这道文明而有力的水柱,瞬间冲垮了对方的表演预期,原先设想的"悲情戏码"直接变成了闹剧,船上的人员面对这从天而降的"银龙",只能仓皇避退。

就在这手忙脚乱之中,那面白旗被举了起来,紧接着船只狼狈地掉头逃窜,这一连串动作,哪有半点战略部署的影子?分明是实力不济下的本能反应,而这面意外的白旗,成了这场"政治行为艺术"最真实、也最讽刺的注脚。

最让人感慨的是,那些在安逸办公室里做出冒险决策的政客,与那些在前线拿着微薄月薪、被推向危险边缘的合同工船员,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这场表演的代价,终究是由普通人来承担。

谁在公然撒谎

现场的闹剧落幕了,舆论场上的第二幕却刚刚开锣,那面在水炮下举起的白旗,迅速从一个妥协的符号,摇身一变,成了舆论战争中的核心道具,菲方开始了一场堪称灾难级的"危机公关"。

其海警发言人面对媒体,言之凿凿地否认有任何船只前往过黄岩岛,仿佛十几艘船的行动轨迹,能在茫茫大海上凭空消失。

紧接着是伪造现场,他们很快发布了一些照片和视频,画面里其乐融融,声称是在为渔民进行"补给",然而这番"摆拍秀"的技术实在太过粗糙。

明眼人一看就觉得不对劲,视频里的海水是浅绿色的,背景里还有岛屿的轮廓,这分明是近海渔港的景象,和黄岩岛那深不见底的蓝色开阔海域完全是两个世界。

更离谱的是,影像里太阳的位置和船只影子的方向,怎么算都跟事发的清晨对不上号。

而最后当白旗的画面实在无法否认时,他们又开始了曲解,硬是把这面国际通用的投降符号,解释成是表示"需要帮助"的"安全信号旗"。

这番解释,连逻辑都无法自洽,中国方面直接抛出了现场执法记录仪拍摄的视频,菲方船只的编号、船员举旗的动作、仓皇逃离的轨迹,一切都清晰可见。

中方一个简单的反问直击要害,如果真的需要帮助,为什么不用国际通用的无线电求救?又为什么在举起"求救旗"后,非但没有等待救援,反而加足马力逃离现场?

这场叙事战的背后,不仅仅是菲方为了在国内维持颜面而进行的挣扎,那些总在国际上兜售"基于规则的秩序"的域外大国,在铁证面前却选择了集体失,这种双重标准,恰恰暴露了这场舆论操纵的真正目的。

水炮划下的红线

黄岩岛是中国固有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一立场有着充分的历史、法律、事实和法理依据。

然而菲方近期不断在黄岩岛海域制造事端,频繁派船只非法侵闯,其行为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是导致局势紧张的根源。

中国海警在相关海域开展维权执法活动,是履行国家主权范围内的职责,完全符合国际法和国内法规定。

中方的克制和专业,恰恰体现了对维护地区稳定的诚意,而面对挑衅时的坚决反制,则彰显了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决心。

需要明确的是,任何试图通过非法手段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行为都是徒劳的,中方绝不允许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损害。

中国的逻辑其实千年未变,我们是这片家园的守护人,而不是南海棋盘上的棋手,我们的原则向来是"不惹事,但绝不怕事"。

那道划破长空的水炮弧线,既是在国际法框架下文明执法的边界,更是主权不容侵犯的物理红线,它清晰地告诉所有试图挑战地区秩序的人,历史的教训不应被遗忘,现实的能力更不容被低估。

和平从来不是靠退让换来的,而是需要实力来守护,中国海警的行动,既是在坚定捍卫国家主权,也是在守护这片海域的安宁,这种基于法理和实力的文明执法,正在书写一种全新的海洋治理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