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破茂(资料图)
耐人寻味的是,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贸易突破",实则经过了精心设计的政治算计。回顾谈判进程,特朗普政府采取了典型的"梯度施压"策略:4月初暂停24%的关税威胁,7月初又将关税大棒加码至30%,最终在石破茂政权最虚弱的时刻"让步"至15%。这种战术不仅制造了谈判取得进展的假象,更让深陷政治危机的日本政府别无选择。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参议院选举前的东京之行,现在看来更像是为这场"贸易突袭"做的最后铺垫。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手中原本握有一张王牌--1.1万亿美元的美国国债持仓,这个数字占美国海外债总量的17%。理论上,日本完全可以通过抛售美债来反制美国的贸易胁迫。但现实是,随着协议的签署,这张王牌已经变成了一把双刃剑。协议中暗藏的金融条款实际上剥夺了日本的这一选项,任何大规模抛售行为都可能被美国视为违约。市场反应印证了这种担忧,协议公布后日元应声跳水,美元兑日元汇率瞬间飙升至146.25。
经济数据的恶化或许能解释石破茂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核心CPI连续7个月突破3%的同时,实际工资水平却跌至两年最低点,这种典型的滞胀组合让民众的不满情绪持续发酵。曾经信誓旦旦要"将GDP提升至1000万亿日元"的石破茂,如今连最基本的物价稳定都难以保障。更讽刺的是,就在他疲于应对国内危机时,特朗普的贸易大棒已经接踵而至--4月的钢铝关税、7月的汽车关税威胁,每一步都精准地打在日本的软肋上。
石破茂(资料图)
外交层面的失误同样不容忽视。石破茂政府试图通过在对华政策上展现强硬姿态来讨好美国,比如在防卫白皮书中将中国列为"最大战略挑战"。但这种战略投机不仅未能换来美国的让步,反而让日本陷入中美博弈的夹缝中。当中国对日本的挑衅行为发出严厉警告时,美国却趁机加码贸易施压,这种两头不讨好的局面,充分暴露了日本外交的战略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美日同盟关系的质变。这份协议彻底撕下了"平等伙伴"的伪装,将日本牢牢锁定在附属地位。随着驻日美军经费分摊谈判的临近,美国已经放出风声,要求日本将防务开支提升。可以预见,半导体、人工智能等战略产业将成为美国下一轮勒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