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天没送上一口饭,今天突然放行,菲律宾到底在憋什么大招?
"
9月5号凌晨,一艘挂着菲律宾国旗的补给船悄悄靠近仁爱礁,把米面油、淡水和几名轮换士兵送上了锈迹斑斑的"马德雷山号"。
中国海警船就在旁边看着,没拦,没喷水炮,连高音喇叭都没响。
上一次能这么顺利,还得追溯到5月份。
很多人以为菲律宾这回是"认怂",但转头一看,小马科斯在镜头前红着眼眶说"没人比菲律宾人更重要",下一秒又宣布:中国游客办电子签证,最快48小时出签,还能落地签延期。
一套组合拳,把民族主义情绪和旅游KPI一起拉满。
别急着骂"翻脸比翻书快",菲律宾国内是真缺钱。2025年上半年失业率飙到7%,马尼拉菜市场里,一公斤大米涨到了65比索,普通打工族一天工资只够买两公斤。
政府一边喊"保卫南海",一边把2026年防务预算干到52亿美元,连续三年双位数增长。
钱从哪来?
印钞机都快冒烟了。
这时候,中国游客成了救命稻草。2024年赴菲人数从26万涨到31万,别看数字不大,人均消费高,潜水、跳岛、长滩岛婚礼,一条龙下来能顶菲律宾农民半年收入。
签证放宽,说白了就是"大哥来玩,顺便买点香蕉干"。
可菲律宾也不是单纯"要钱"。8月,最大海警船"梅尔乔拉·阿基诺"号带着舰队硬闯仁爱礁,被中国海警直接挤了出去。
转头又炒作"美军舰在背后撑腰",把《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挂在嘴边。
这套"打一巴掌给颗糖"的套路,像极了小时候跟爸妈要零花钱--先摔个碗,再保证下次考第一。
中国这边呢?
官方回应很克制:"只要提前通报,生活物资可以送。
"潜台词是:饭可以吃,钢筋水泥别想。
人道主义留了个门缝,主权红线一寸没退。
最魔幻的是菲律宾网友的反应。
有人骂总统"软骨头",有人感谢"终于不用吃生米了"。
一位宿务的潜水教练在TikTok直播里吐槽:"再断补给,马德雷山号上的士兵就要改行钓鱼直播了,到时候打赏算谁的?
"
说到底,南海这盘棋,菲律宾手里只有"民生"和"美军"两张牌。
打民族主义,能转移失业焦虑;打旅游牌,能填财政窟窿。
但牌打多了也会穿帮--下次再断补给,中国游客还会不会买账?
美军航母真会为了一艘破船开进12海里?
小马科斯的眼泪,一半是演给国内看,一半是算给中国看。
只是苦了那艘坐滩船,锈得连海鸥都嫌弃,还得继续当"国家尊严"的道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