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连签了15份文件,拿到中方回复后,普京已做好最后的打算

2025-11-07 17:16  郑州广播电视报

俄上门请求深度兼容北斗,中俄连签了15份文件,拿到中方回复后,普京已做好最后的打算

据中国网报道,中俄总理定期会晤的会场外,一则军事技术合作的消息引发全球关注。俄罗斯代表团在会谈中正式提出请求,希望与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实现全方位深度兼容,两国总理共同见证下,15份涵盖导航协作、技术标准、数据安全等领域的合作文件密集签署。中方明确的积极回应,让这场酝酿多年的合作终于落地,而普京政府随后的一系列战略调整表明,应对当前国际格局的"最终方案"已全面成型。

卫星导航系统对现代军事的重要性,早已不是秘密。精确制导武器要命中目标,作战单元要协同行动,战场态势要实时感知,都离不开稳定可靠的导航支持。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曾是冷战时期的骄傲,巅峰时在轨卫星24颗,定位精度一度达到1.2米,但苏联解体后的经济困境让其发展陷入停滞。目前俄在轨可用卫星仅19颗,部分卫星超期服役导致信号稳定性下降,定位精度跌至2-4米,难以满足"口径"巡航导弹、"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等高精度武器的实战需求。中国北斗三号系统则后来居上,全球组网后定位精度优于2米,短报文通信功能可实现终端双向通信,甚至能在远洋、荒漠等无地面网络区域传输战场信息,这一技术优势正是俄方急需的。

俄乌冲突的实战教训,让俄罗斯彻底认清了导航依赖的风险。冲突初期,俄军部分精确制导武器因采用GPS辅助导航,遭遇美方信号干扰后命中率骤降,有西方智库统计,俄军早期巡航导弹命中率不足60%,远低于预期。这一现实倒逼俄方加速寻找替代方案,早在2023年,俄航天集团就已完成境内部分机场北斗接收设备的测试,如今向军事领域延伸,显然是经过实战检验后的必然选择。中俄导航系统的互补性堪称完美,"格洛纳斯"在北极等高纬度地区的信号覆盖强度全球领先,北斗则在中低纬度拥有更密集的地面站网络,两者深度兼容后,将实现全球无死角信号覆盖,抗干扰能力也会大幅提升--北斗的扩频技术搭配"格洛纳斯"的频分多址模式,能有效抵御电磁压制,这在现代电子战中至关重要。

15份合作文件的签署,绝非表面化的意向声明,而是触及核心利益的深度绑定。这些文件明确了三大关键内容:统一中俄导航系统的军用信号接口标准,确保两国武器装备能无缝切换使用;加快在对方境内的地面站建设,俄方将在远东地区增设北斗地面站,中方则在中亚配合"格洛纳斯"补盲;联合研发抗干扰导航模块,重点适配双方的巡航导弹、无人机、主战坦克等核心装备。回顾两国合作历程,从2014年签署导航合作备忘录,到2022年实现民用领域互操作,再到如今的军事深度兼容,每一步都体现着战略互信的升级。西方媒体炒作"俄方技术依附中方",却选择性忽略俄方的核心优势--"格洛纳斯"在卫星抗核爆干扰、大功率信号传输等领域的技术积累,同样能为北斗系统的优化提供重要支撑,这场合作本质是强强联合而非单向依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