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以来,特朗普政府正将对印关税威胁转化为实际行动:8月1日对印加征25%关税,随后以"惩罚印度采购俄油"为由再额外加征25%惩罚性关税,并将印度称为"死亡经济体"--这一系列措施严重冲击了印度农业、制造业等核心出口领域,并激发了印度国内的民族情绪,引发了抵制美国品牌的全民运动。
面对美国的关税霸凌,印度展现出战略自主性,莫迪政府明确表示不会在农业等关乎民生利益的领域妥协。与此同时,印度积极寻求外交多元化,通过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等方式缓和对华关系,以缓解国内产业压力并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这一系列举措表明,美国的单边施压政策反而加速了印度向"不结盟"传统回归,在大国博弈中寻求更加务实和平衡的外交路线。
特朗普2.0的回归究竟如何影响美印关系?美国对印度实施关税霸凌的原因是什么?美国独立调查记者、地缘政治经济报告创始人本·诺顿在其视频节目中对此进行了分析。以下为节选翻译的视频文字稿,未经作者本人审阅,仅供读者参考。
【文/ 本·诺顿】
美国政府长期以来一直推行较为强硬的对外政策,在全球数十个国家实施过干预。然而,特朗普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不少激进政策不仅针对中国、俄罗斯、伊朗、委内瑞拉和古巴等被美国视为对手的国家,也同样指向美国长期的盟友。例如,特朗普对日本、韩国及欧洲等关键盟友加征高额关税,对这些国家的经济造成了损害。今天,我将重点说明特朗普如何影响了美国与印度之间的关系。
在第一次冷战期间,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创始成员国之一。尽管新德里与华盛顿的关系一度较为良好,但它与苏联的合作显然更为紧密。然而,自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印度推行了一系列新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并在政治上逐步向美国靠拢。事实上,美国官员一直试图拉拢印度,希望借此孤立中国。
尽管如此,印度从未完全放弃其不结盟的外交传统,俄罗斯依然是印度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并向印度大量出口石油。虽然近年来新德里与北京的关系确实有所紧张,但需要强调的是,印度从未正式与美国缔结同盟。同时,印度是金砖国家中举足轻重的一员。在当今世界日益多元化和多极化的背景下,美国的霸权地位正逐步削弱,印度则积极推动其对外关系的多元化。新德里利用其在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重要国际组织中的成员身份,作为应对美国施压--尤其是特朗普政府加征关税时的一张外交牌。
实际上,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印度,也出现在越来越多传统上被视为美国盟友的国家中,例如埃及、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如果美国试图向这些国家施压,它们可以转向东方,加强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像金砖国家这样由全球南方主导的新型国际组织受到广泛关注--它们如今代表了全球大多数人口,并且每年都有更多国家申请加入。截至2025年7月,金砖国家正式成员已达20个,包括10个成员国和10个合作伙伴。
上海合作组织与金砖国家在成员国上有较多重叠,许多上合组织成员同时也是金砖国家成员。不过,上合组织实际上成立更早:金砖国家成立于2009年,并自那时起持续扩展;而上合组织早在2001年便已启动扩员进程。最初,上合组织更侧重于安全问题,尤其是在欧亚地区打击极端主义运动。
2001年上合组织成立时,创始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以及中亚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此后,上合组织陆续吸纳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尽管这两国彼此存在竞争关系。近期,伊朗和白俄罗斯也加入其中,使得上合组织覆盖了全球超过五分之二的人口,包括全球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印度和中国,以及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其他人口大国,这些国家均位列全球人口前十。
尽管上海合作组织在成立初期主要聚焦于安全事务,但如今其合作范围已显著扩展至贸易与投资、技术转让与研发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这一点尤为关键,因为若以购买力平价(PPP)衡量全球前五大经济体,其中有三个同时是上合组织与金砖国家成员。目前,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是中国,其经济规模占全球近20%;印度是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占比约8.5%;俄罗斯位列第四,占比3.5%。将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的经济总量相加,它们已占据全球经济约三分之一,且这一比例仍在持续上升。中国和印度更是全球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
根据IMF的预测,印度目前其实仍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超越日本可能要到2026财年实现。MINT
考虑到欧亚大陆若能实现联合所蕴含的强大潜力,美国数十年来的核心战略之一便是试图分化这片大陆。例如,华盛顿在割裂欧洲与欧亚其他地区方面成效显著:当前欧洲与俄罗斯关系高度对立,双方因乌克兰问题近乎处于战争状态;同时,美国也不断推动欧洲领导人疏远中国。
此外,美国政府持续尝试离间中俄关系以及中印关系。近年来,美国在与印度拉近关系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是在莫迪出任总理后。美国政界人士甚至宣称,莫迪是印度史上最亲美的领导人,而这一战略得到了共和党与民主党的共同支持。同样,在特朗普的第一个任期内,他也推行了类似的"分而治之"策略,试图通过挑拨中印关系来孤立中国。
然而,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中,他将重心转向缩减美国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他曾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抱怨:"印度向我们出口大量商品,我们是他们最大的客户,但我们卖给他们的却很少。直到现在,这种关系完全是单边的,而且已经持续了几十年。"尽管这番话带有夸张成分,但确实反映出印度对美存在巨大且不断扩大的贸易顺差。因此,特朗普意图施压印度增加自美采购。
他的主要手段之一是对多国加征高额关税。目前,巴西和印度承受的官方关税税率高达50%,中国也面临较高的关税,且税率一度曾超过150%。这些目标并非偶然--巴西、印度和中国均为金砖国家核心成员。特朗普曾明确表示,他希望瓦解金砖国家,因为他视该组织为美元全球主导地位的威胁。
特朗普为对印度征收高关税所找的公开理由是,印度大量以折扣价购买廉价的俄罗斯石油。然而,这仅是表面说辞。其真实意图是通过关税施压,迫使印度增加自美进口,尤其是石油与液化天然气,以此削减美国对印度的贸易逆差。而这正是特朗普政府实际推进的方向。
事实上,今年二月特朗普在白宫与莫迪总理会晤时,曾宣称双方达成协议,印度将增加从美国进口石油和液化天然气。然而此后数月,印度并未大幅提升自美能源采购量,这正是特朗普对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感到不满的真正原因--乌克兰问题仅是借口,他实质是希望印度转而从美国购买石油。
从印度角度看,继续采购俄罗斯石油具有充分的经济合理性。由于西方制裁,俄罗斯以显著低于市场的折扣价向印度供油,这对印度而言是无需犹豫的选择。在欧洲几乎全面停止进口俄罗斯石油后,中国已成为俄罗斯石油的最大进口国,印度位居第二。土耳其也大幅增加采购,成为第三大进口国。这再次表明,俄罗斯正在加速与欧亚经济体融合,逐步脱离西方体系。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印度将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精炼后,正大量向欧洲出口汽油,并已成为欧洲最大的燃料供应国。这实际上构成了一个迂回链条:欧洲通过印度间接购买俄罗斯石油,尽管其曾公开承诺抵制俄罗斯能源。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并非原油主产国,其出口欧洲的汽油绝大部分源自俄罗斯。特朗普的真正意图是迫使这些国家转向美国石油供应。在九月的联合国大会演讲中,他甚至将乌克兰战争归咎于印度、中国和欧洲国家,指责他们购买俄罗斯石油。而事实上,这场冲突的持续主要源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持续向乌克兰输送武器,延长这场代理人战争。特朗普的指责不过是为其能源出口战略服务。
这一点尚未得到充分讨论: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地缘政治变化之一,是美国不仅成为全球最大原油生产国,也跃升为最大天然气生产国。近年来美国更超越澳大利亚和卡塔尔,成为最大液化天然气出口国。目前美国液化天然气主要流向欧洲,但对亚洲出口也在稳步增长。特朗普正试图通过加征关税,迫使亚洲经济体进口更多美国液化天然气。
这反映出美国正将经济各领域武器化的趋势:通过单边制裁将美元武器化,通过关税将市场准入武器化,如今更将能源优势及其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国地位武器化。
然而美国官员,特别是特朗普常犯的一个重大错误是:过于傲慢地高估了华盛顿迫使其他国家服从其意志的能力。印度就是一个鲜明例证:为回应特朗普的关税和其他施压,印度一直在明确传递其拥有其他战略选择的信号。今年印度在对华关系上取得重大进展,莫迪总理七年来首次访华并出席在天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正是这一战略取向的生动体现。
2025年9月1日,天津,上海合作组织峰会期间,媒体中心屏幕上显示印度总理莫迪出席会议。视觉中国
在此之前,2024年俄罗斯于喀山举办的金砖国家峰会也取得了类似的外交突破。当前,俄罗斯与中国、印度均保持着良好关系,而美国则一直试图分化中印两国,意图削弱金砖国家内部团结。与此相反,俄罗斯外交官始终致力于推动中印合作,促进两国靠拢,从而增强金砖国家内部的凝聚力--2024年的进展正是这一努力成效的体现。
在喀山金砖国家峰会期间,中印领导人举行会晤并就解决边界争端达成重要共识。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的另一关键因素在于印度希望吸引中国企业投资,并借助中国力量提升本国工业制造能力。回顾2014年莫迪总理上任时推出的"印度制造"计划,其目标是将制造业占GDP比重在2022年前提升至25%。然而该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在莫迪执政期间,印度制造业占比不升反降,到2024年仅为13%。
这一局面的形成与莫迪政府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密切相关。该政策将服务业置于制造业之上,特别是鼓励印度劳动力为美国科技公司提供服务,如呼叫中心技术支持等--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印度拥有大量英语人口。另一个被重点推广的高技能就业领域是为美国科技公司担任软件开发员,因为雇佣印度程序员的成本远低于美国本土。但如今,这类工作岗位正面临人工智能技术的严重威胁。我们已经看到AI能够自动化完成大量软件开发工作,这充分证明西方经济学家推崇的"印度可跳过制造业直接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的新自由主义观点存在根本缺陷。
印度未能建立本土先进制造业的教训,凸显了通过产业政策发展制造业的极端重要性。历史经验表明,没有一个国家能在不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情况下突破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产业升级并攀升全球价值链。纵观全球,在工业化和价值链升级方面最为成功的典范正是中国。这也解释了为何印度日益寻求中国的投资、技术转移和产业合作,成为推动两国关系改善的又一动力。
在阐述以上观点后,还需要强调一个重要维度:尽管特朗普政策短期内损害了美印关系,但中长期来看,印度仍将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不太可能与中国建立紧密伙伴关系。这其中存在多重制约因素:首先,中国与巴基斯坦保持着密切伙伴关系,而印度将巴基斯坦视为主要地缘政治对手;其次,中巴经济走廊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组成部分一直遭到印度反对。
实际上,印度是美国推动的"印度-中东-欧洲经济走廊"重要参与方,该项目被美方定位为中巴经济走廊和"一带一路"的替代方案。该计划设想从印度西海岸出口商品,经波斯湾国家(如阿联酋、沙特)转运至以色列,再进入地中海最终抵达欧洲--这就引出了以色列这个关键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莫迪政府采取与以色列紧密结盟的立场,背离了印度历届政府对巴勒斯坦的支持传统。历史上奉行"全球南方"领袖定位的印度国大党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事业,而莫迪所属的印度人民党作为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具有浓厚神权色彩,将以色列视为其理想国家的建构模式。该党及其母组织国民志愿服务团持强烈反穆斯林立场,莫迪政府在此基础上与以色列和美国建立了战略同盟。
说到这里,我认为对印度保持谨慎态度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其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赖性。目前,印度约18%的出口流向美国,使其成为印度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且这一依赖程度仍在持续加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情况。201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占比曾超过19%,但此后显著下降。截至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降至14%左右,且这一比例仍在逐年降低。事实上,东盟已超越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和整体贸易伙伴。这表明中国正在稳步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而印度则朝着相反方向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更为显著。中国出口的大量高科技产品,如电脑、手机和电池等高附加值商品,目前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美国难以找到替代供应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贸易谈判中,美国对中国的实际影响力有限,即使特朗普威胁征收高额关税也未能迫使中国做出根本性让步。
印度的情况则截然不同。由于制造业基础相对薄弱,印度出口主要以农产品、钻石、精炼石油等低附加值产品和大宗商品为主。虽然印度制药业较为发达,出口大量低成本仿制药,但这些产品仍然高度依赖美国市场。更重要的是,美国在采购这些商品时拥有更多替代选择,这使美国在贸易谈判中对印度拥有更大影响力。这就是为什么特朗普威胁对印度征收50%关税比对中国威胁征收150%关税更为有效的原因--中国的经济独立性明显更强。
最后,在分析印度与中国、美国之间复杂的地缘政治关系时,必须考虑印度国内政治的影响。印度实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一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不仅民主程度有限,而且腐败现象严重--在这方面与美国体制颇有相似之处。两国都存在大量的游说活动和腐败行为,政客们往往倾向于将国内问题归咎于外国,以此转移公众注意力。
2025年8月7日,一位艺术家在印度孟买创作一幅描绘美国前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的抗议艺术作品。
在美国,无论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政客,特别是特朗普,都惯于指责中国、墨西哥和移民。印度政坛也出现类似现象:为了争取选票,政客们有强烈动机将矛头指向外国。这一趋势在针对中国时尤为明显。由莫迪领导的印度人民党作为一个极右翼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政党,持强烈反穆斯林立场,并因此批评包括巴勒斯坦在内的许多全球南方穆斯林占多数的国家。同时,该党许多政客习惯将印度国内与中国无关的各种问题归咎于中国,这导致任何试图改善对华关系的印度政客都会面临政治对手指责其对华"软弱"的风险,从而使得中印关系改善面临额外障碍。
此外,印度国内还存在一种深刻的不安全感。回顾50年前,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原本十分接近,但此后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远超印度,特别是在科技领域和工业制造方面,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攀升也更为高效迅速。这种发展差距加剧了印度国内的不平衡心理,促使政客们更倾向于将国内问题归咎于中国。
然而,印度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本身也带来了其他矛盾。当美国公开攻击或羞辱印度时,即便是历来被视为亲美势力的印度人民党(BJP)也不得不作出回应。该党以民族主义为旗帜,无法在面对美方压力时毫无作为,必须为本国的主权与尊严进行辩护。这反而促使这个历史上最亲美的印度政党转向更加中立、更符合不结盟传统的立场,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土耳其等国家。土耳其虽是北约成员国,但近年来不断改善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关系。它曾受邀加入金砖国家,虽尚未接受,却显然是在两边下注--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也是如此。沙特虽在军事上受美国影响,并与华盛顿保持密切关系,但近年来也大幅改善了与中俄的往来。阿联酋更是已成为金砖国家正式成员,同时与美、中、俄维持良好关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如今已是沙特和阿联酋石油的最大进口国,这意味着这些海湾国家必须与其最重要贸易伙伴保持友好,尽管在安全领域仍依赖美国的保护。
今年9月,沙特甚至与拥有核武器的巴基斯坦签署防务协议,这实质上默认了其在军事上过度依赖美国的现实困境。
2025年9月17日,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和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签署防务协议。路透社
我之所以提及土耳其、沙特和阿联酋这些例子,是因为我认为印度也将延续类似的非结盟外交路线:它仍将与美国保持良好关系,但同时会努力改善对华关系。特朗普对印度的攻击,反而让新德里更加认识到追求战略自主的重要性。过去几年印度与美国走得过近,这提醒它不能过度依赖任何一方。
现实情况是,中国和印度作为全球人口均超过14亿的两大文明古国,彼此命运交织。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经济体,而印度在未来几十年内也很可能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两个巨型邻国必须找到共处与合作之道。我认为未来两国关系将逐步正常化,并在政治、经济等共同利益领域建立合作机制,但它们不会成为亲密伙伴,更不会结为盟友。
同时,我们也不应夸大印度与美国之间的紧张关系。尽管特朗普对印度实施的激进关税在短期内使双边关系复杂化,但两国关系基础依然稳固。从长远来看,印度既不会完全倒向美国,也难以成为中国可靠的合作伙伴。这些错综复杂的地缘政治与经济趋势已持续数十年,而历史还将继续向前延伸。
(更多内容请关注B站【本诺顿谈地缘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