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虽死,但政治人脉仍在。而他的嫡长孙就是这帮势力的扶持者。反观朱棣则不占据这一方面的优势。他的基础实力都在北疆地区,靠的是军队的力量。在朝中没有任何政治势力支持,也没有自己的代言人,又远离政治中心。这让他没有任何的政治优势。
而且朝臣也不希望再出现第二个强势帝王,一个朱元璋已经让他们的日子很难过。如果再来一个武力值皇帝,那就难以实现他们的文治主张。这与他们的政治利益不符合。所以朱元璋即使有这个心,也不敢与文官集团正面对抗,这可是国本之争。
个人情感问题。
其实朱元璋有着自己的特殊情感,就是嫡子问题。可能是农民出身,有着传统的嫡子继承制的思想。从太子朱标的培养来看,就是作为接班人来对待的。这个孩子不仅是自己挚爱的结晶,也是自己的心血,倾注了不少的精力。血脉传承的正统性,是他根深蒂固的观念。而这种溺爱,也都全部给予他嫡长孙朱允炆身上,因为这是太子朱标的嫡子,对于他而言,有着自己固执的一面。
而朱棣的身份,就比较尴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他是元朝的遗腹子,一种是生母低微。无论哪种都是对于他的政治打击,与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都是不利的。在朱元璋心理,他只不过是给自己的继承人看守边疆的,王位权力可以无上限,但皇位继承就没有希望。
身份问题是父子之间的鸿沟,在帝王心理,不是越有能力的人,就能最终继承大统。而是自己最钟意的人才是自己的合法继承人。朱棣虽然行事作风像朱元璋,但是国力当前需要的是休养生息,稳固内政,而不是一味对外征战,空耗国本。私人情感问题,使得父子之间有着一定距离感。
势力基础稳固。
最主要的还是,朱元璋对于自己的能力认知,相当到位。认为自己能够摆平一切障碍,为自己的孙子铺平政治之路。他也确实这么做了,有威胁的政敌都被清理。唯一的隐患就是藩王问题,只是他自认,自己布置的后手,足以保证安稳过渡。
却没有想到自己的后手,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而自己的孙子也是昏招频出。最终燕王朱棣,以各种条件都不具备的优势,硬是逆势翻盘。这些可能是他没有想到的后果,或者能想到,但政权依然还是自己家的,只是可能不甘心而已。
朱棣的本事是强,只是因为皇位的继承,不是皇帝一人的事。需要与文臣集团进行政治磋商,还有皇帝本人的情感倾向,以及体制问题。这些都是限制朱棣成为顺位继承人的因素。文官势力看不上他,个人不明身份的地位尴尬,限制他的上限空间。强势父亲的硬核铺路与压制。让他只能成为有实权的藩王,镇守一方,替侄子朱允炆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