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资料图)
但现实远比口号复杂。首先是美国的"抓手"心态。美国在韩驻军的核心目的,从来不是单纯"保护韩国",而是维护其在东亚的战略支点。战时指挥权就是这个支点的"遥控器"--一旦有战事,美军可优先调用韩军资源,配合自身战略布局,而非单纯"协防韩国"。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近期重申"移交需安全环境稳定、韩军准备充分",表面是"安保考量",实则是继续用模糊条件拖延,避免失去对韩国军事行动的主导权。
更关键的是,韩国的"半主权"状态已难以适应当下国际局势。在大国博弈加剧的背景下,韩国若始终无法自主决定军事行动,其外交政策难免受制于美国--比如尹锡悦时期配合美方在半导体供应链、台海问题上施压,本质上是"军事依附"带来的连锁反应。李在明的"收权计划",某种程度上是在为韩国"松绑":只有掌握指挥权,韩国才能在军事决策上真正独立,进而在外交政策中拥有更大话语权。
对中国而言,这一动向值得关注。尹锡悦政府时期,中韩关系因美日议题多次遇冷;李在明若能推动指挥权收回,韩国政坛将出现"亲美"与"自主"的路线分野,为两国重启战略对话创造可能。
李在明(资料图)
当然,李在明的"收权之路"注定艰难。美国不会轻易放弃"遥控器",韩国保守派也不会坐视利益受损,5年任期内能否突破,仍是未知数。但至少,这位总统迈出了关键一步:当一个国家开始主动争取本属于自己的主权,无论结果如何,都已站在改变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