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防务博客》报道,当地时间9月3日,美国陆军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署了一项总额高达98亿美元的合同,用于采购1970枚PAC-3 MSE型爱国者防空导弹及其配套硬件。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单笔导弹采购合同。
美国陆军在声明中表示,该合同将大幅提升导弹库存的补充速度,保障国内与盟友部队的战备水平,同时也能为军工产业链提供稳定产能与长期发展基础。合同结构采取跨年批量采购方式,意在降低单位成本、提高交付效率、提升系统运转的连续性。
参与签署的陆军导弹与太空项目办公室高层指出,这类长期合同机制,不仅能强化美军补给能力,也能在未来战场出现大规模空袭或导弹袭击时,为前线提供足够弹药支持。
按照美媒的说法,这一采购计划并不局限于本土防御,而是将大部分导弹用于海外部署。
值得关注的是,这份合同签署的时间极为微妙,恰好选在中国刚刚举行完抗战胜利80周年阅兵式之后的24小时内公布。
此次阅兵式上,中国首次高密度、成体系地展示了陆海空三位一体战略核打击能力,包括新一代的东风-61中远程导弹、东风-5C洲际导弹、JL-3潜射导弹、空射弹道导弹惊雷-1、以及反导用的HQ-29等精密系统。
这些装备的集体亮相,向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战略打击体系的成熟度,也释放出明确信号:中国已具备在技术、数量与部署能力上挑战现有战略格局的能力。
而美国选择在此时高调发布这项历史级的爱国者采购合同,显然是一种快速的战略回应。
虽然官方没有明说这笔订单与中国阅兵直接相关,但其时间安排与舆论效应形成了强烈对照--一边是中国展现突破性战略武器,一边是美国快速补强自己的防空拦截体系。
东风-61
从技术角度来看,这批爱国者导弹在面对中国所展示的主力战略武器时,实际作用极为有限。
PAC-3 MSE虽然是爱国者系统中性能最强的型号,具备高机动性与末段动能杀伤能力,但它的防御目标主要是战术层级的短程弹道导弹、巡航导弹与无人机。
它的拦截高度与飞行速度,无法匹配东风-61或JL-3这类具备多弹头、变轨能力、甚至滑翔突防功能的洲际导弹,更无法应对惊雷-1这类飞行路径复杂的武器。
PAC-3 MSE的有效拦截范围通常限制在40公里至70公里之间,主要用于末端拦截,这使得它在真正的核打击场景中,仅能承担象征性防御,而非决定性保护。
此外,爱国者系统在面对饱和打击时的拦截效率一直受到质疑,即便在中东战场,其对胡塞武装发射的廉价弹道导弹与无人机,也屡次出现漏网现象。
因此,美国此举并非是在本土构建严密反导体系,而是尽可能填补战术防线的漏洞,弥补其在面对先进战略打击力量时的防御焦虑。
巨浪-3
当然,美军也不可能花费大几十亿美元之买个安心,爱国者的主要用途,不是在美国本土,而是在中国周边,尤其是在第一岛链以及中国周边的高风险前沿区域。
美军目前在日本、韩国、关岛等地部署了大量爱国者火力单元,这些系统的职责是守住前沿的军事基地、机场、港口、通信枢纽等关键节点。
在战争初期阶段,中国若采取战术瘫痪打击,即使用东风-16、东风-21、中远程巡航导弹及无人机集中攻击美军后勤与作战支撑系统,爱国者便是应对这些攻击的最后一道防线。
此外,美国还向中国台湾地区、日本、波兰、沙特等盟友广泛出口爱国者系统,这次采购很可能部分用于补充盟友库存,或由美军接管指挥统一使用。
这些部署构成一个拦截密度网络,虽然拦不住最可怕的战略打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拖延中国远程打击的节奏,迫使中国投入更多资源突破拦截。
总而言之,从思路可以看出,美国现在越来越重视怎么做好挨打的准备,而不再认为自己天下无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