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末智行没撑到IPO:行业从扩张争夺转向现金流求生(3)

2025-11-25 10:48  新黄河

第三方方案的生存空间还剩多少?

在更广泛的市场层面,独立第三方方案商面临的压力已经无处可避。高工智能汽车的统计显示,2024 年上半年第三方方案在 L2+ 前装市场的占比仅剩 14.3%,相比一年前的 22.7% 快速下滑。这块原本被视为"稳固基本盘"的业务,正在被整车厂和大型生态厂商挤压得越来越薄。

过去一年,主机厂的态度发生了根本变化。小鹏在 2024 年年报中首次披露其核心算法自研率达到 95.7%,第三方感知与方案采购额随之大幅缩减。理想汽车则在供应链沟通中直接提出:从 2025 年开始,不再采购纯第三方的全栈智驾系统。整车厂不愿再把关键能力交到外部公司手里,他们希望掌握数据回流、算法迭代与用户体验的完整闭环,其供应链策略也因此变得更强势、更封闭。

与此同时,华为正从另一端推进生态化扩张。依托鸿蒙智行体系,华为通过高端车型的规模交付巩固领先,又借 Hi Plus 模式向中低端市场渗透。乾崑智驾突破百万交付,进一步强化了它在整车软件生态中的中心位置。对主机厂而言,选择华为意味着快速接入成熟能力;对第三方方案商来说,这则意味着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

在这双重挤压下,独立方案商的商业模式正在加速失效。技术迭代的速度已无法弥补前装份额的下滑,报价优势也难以抵消生态厂商的市场势能。对许多企业来说,真正的挑战不再是"能不能把技术做得更好",而是"是否还有机会把技术卖出去"。

毫末智行停摆、纵目科技破产、卓驭科技转身、小马智行与文远知行股价受挫--一连串事件指向同一个结论:靠讲故事就能融资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资本的耐心正在耗尽,行业的评价标准被简化到最原始的两点:技术能不能装上车,业务能不能赚到钱。

洗牌之后,能留在牌桌上的大概率只有两类玩家:要么像卓驭一样,将自己深度嵌入主机厂的供应链,成为其"左膀右臂";要么自身就成为巨头,具备构建生态与规模化交付的能力。至于那些两头不靠的"中间层"公司,它们的退出不再是悬念,而只是时间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