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可能很多朋友对这个节日还不是特别了解,甚至有人会觉得它和"登高"、"吃重阳糕"有关,但背后到底有什么故事呢?

重阳节,又叫"老人节"或者"登高节",在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这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最早起源于汉朝左右,那时候人们就开始在九月九日这天祭祀祖先,祈求平安和长寿。
为什么选在九月九日?因为"九"在中国文化里代表阳,九是最大的数字,九月九日这天正是阳气最盛的日子,古人相信这一天可以避邪、求吉祥。于是,逐渐演变成了一个重阳登高、祭祀祖先、赏菊、吃重阳糕的传统节日。
到了唐宋时期,重阳节变得越来越盛大,不仅是祭祀的日子,还成为了大家休闲娱乐、赏景的好日子。特别是登高的习俗,寓意"步步高升",也希望借此祈求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说到重阳节,除了知道它是个"老人节"之外,实际上这个节日有很多丰富的习俗,今天我就给大家盘点一下。
1. 登高远眺
这是重阳节最经典的习俗之一。古时候人们喜欢在这一天登上高山或者高楼,远眺四周的风景,寓意"步步高升"。现在虽然很多人没时间爬山,但也会选择到附近的公园或者高楼顶层走走,享受一下秋天的景色。
2. 吃重阳糕
重阳糕,又叫"茱萸糕",是用糯米粉做成的糕点,通常会加入栗子、枣子、蜂蜜等,味道香甜软糯。有的地方还会用菊花做装饰,寓意健康长寿。吃重阳糕,是为了祈求身体健康、家庭幸福。
3. 赏菊
九月正是菊花盛开的季节,赏菊也是重阳节的重要习俗。古人相信菊花有避邪驱毒的作用,赏菊还能陶冶情操。现在很多地方还会举办菊花展,大家可以一边欣赏美丽的菊花,一边感受秋天的气息。
4. 插茱萸
在古代,很多人会在身上挂上茱萸囊,认为可以避邪驱毒。茱萸是一种香草,有很好的驱邪作用。现在虽然少有人这样做,但这个习俗还是体现了古人对健康和安全的重视。
5. 祭祀祖先
重阳节也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很多家庭会在这天扫墓、祭拜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怀念。这个习俗提醒我们要珍惜家人,感恩过去。
随着时代的发展,重阳节的意义也在不断变化。现在,很多地方把重阳节变成了关爱老人的日子,组织敬老活动、送温暖、献爱心,传递孝道和尊重老人的传统美德。
另外,重阳节也成为了一个家庭团聚的好机会。无论身在何处,很多人都会回家陪陪父母,陪伴家人,一起登高赏景,享受温馨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