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挖掘新“饭碗”,专家: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2025-10-29 19:3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王一】头发花白、身穿黑色背心和迷彩裤的"肌肉猛男"周大爷早起坐车去老年大学上课,学插画、做手工、看《父母爱情》,时不时还在课桌抽屉的遮掩下摸鱼给自己加餐补个鸡蛋。下午在老年大学练完咏春拳后,周大爷又坐上公交车赶回家做晚饭。

这是66岁网红博主"周大爷不服老!"在老年大学的一日走读vlog(视频日志),该视频仅在小红书一个平台就获得了10万+的播放量。截至10月22日,他的账号在小红书积累拥有133.7万名粉丝,在抖音也获得了1743.8万名粉丝。

像周大爷一样走"中老年赛道"的博主不在少数。退休后闲不下来的他们在社媒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上老年大学、玩密室、开盲盒、帮抢鸡蛋、直播带货等等,吸引了大批年轻群体的关注。不少年轻网友在评论区大呼,"这精神状态简直碾压00后"。

今天(29日)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节日重阳节。随着"银发浪潮"的到来,这一传统上推崇"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节日在新时代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事实上,我国老年人再就业意愿强烈,超六成人打算在退休后继续工作,数字经济、银发经济、退休再就业这几股浪潮的时间节点恰好碰在了一起,出现了较多的老年人二次就业新形态和新岗位。当然,整体来看,老年人再就业岗位大多还是集中在传统服务业和一些看重经验的技术领域。

企业对老年群体的用工需求也在继续高涨。不久前,北京环球影城、麦当劳等大型企业在网上公开招聘退休人员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企业此举是出于成本考量,因为雇佣退休人员可以为企业节省缴纳五险一金等福利的费用。也有声音质疑,大型企业招聘老年人是否会挤压年轻人的生存空间?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社会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晶晶对观察者网表示,对老年人来说,这种舆论"也挺不公平的"。"当下在我们国家,老年人和年轻人就业之间其实是互补更多","老年人再就业会通过有效劳动供给带动经济、技能匹配互补等机制产生互补效应,这一观点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支持"。

上海远业律师事务所刘恕律师也指出,在今年最新的司法解释口径下,未来企业与退休返聘人员不再是一刀切的劳务关系了,但也不能说是标准的劳动关系。未来,预计我国整体的立法趋势将逐步完善对退休再就业人群的保障。不过,刘恕建议,无论如何,高龄再就业人群在重新投入就业市场前,仍需建立起基本的留证留痕意识,牢记"口说无凭"。

退休老人再就业,"有着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根据中国民政部数据,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3.1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2%,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5.6%。同时,我国人口预期寿命已提高至79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5岁。

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状况的普遍改善,让不少精力充沛的退休人员选择"再就业"。智联招聘发布的《2025年老年就业市场分析报告》显示,今年前三季度,55岁以上求职者的简历投递量同比激增86%,其中60-70岁年龄段的增幅更是高达115%,他们正成为劳动力市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来自四川宜宾的王老师告诉观察者网,2001年累积满25年教龄后,她就在四川办理了提前退休。当时她觉得自己"还年轻","想出去看世面,尤其是沿海开放比较早的地区",于是又跑到广东去继续做英语教师。

王老师干劲十足地说,"我学的英语专业在社会上很需要,不愁找不到工作。这又是我的老本行,业务熟悉,身体还好,不怕考核,也没有什么压力"。

张晶晶在《流动时代的老年生活质量》一书中调研发现,与传统观念认为老年人安土重迁不同,中国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在退休后迁移到其他地方继续工作,既包括超龄农民工,也包括其他较为灵活的就业形式。比如,不少退休老人为帮助照护孙辈,随迁到子女所在城市,在照护孙辈的同时就近短期灵活就业(物业、家教辅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护理员等)。因此,在流动时代,退休再就业的观念正在逐步更新,并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一直以来,市场上可供退休再就业人员选择的岗位多集中在保安、保姆、保洁"吉祥三保"类,或者是教师、医生等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注重工作经验的领域。近几年,随着银发经济、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的发展,老年人再就业岗位也出现了新的增长点。

2025年10月15日,江西省遂川县的一处生产车间里,老年人正专注加工发饰。 IC Photo

小红书今年1月披露,截至2024年底,60岁以上的老年月活跃用户已超过3000万人,老年创作者的数量在过去两年增长了三倍,累计已发布超过1亿篇笔记。退休外企副总裁"雪瑞姑姑"在小红书上发布65岁精致女人的日常生活、新农村养老计划等视频,获得了103万名粉丝的关注。

与许多人"老年人玩不明白互联网"的刻板印象不同,很多银发博主在各大主流社媒平台都创建有账号,通过发布老年人尝试新鲜事物等极具反差萌、打破刻板印象的视频抓住了一大批年轻粉丝的心。

银发网红"周大爷不服老!"在小红书有百万粉丝,其抖音粉丝数量更是上千万。最初,他因为一条穿军绿色T恤和迷彩裤在印度餐厅用英文接待外国顾客的视频走红。66岁的他开始在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上以这种形象发布各类生活视频,比如老头开盲盒、资深老年玩家逛密室、沉浸式上老年大学等等。

张晶晶分析说,在我们国家,数字经济、银发经济、退休再就业这几股浪潮的时间节点恰好碰在了一起,因此出现了较多的老年人二次就业新形态和新岗位。尽管目前做网红、博主的老年人不算主流,但与日本等早已步入老龄社会的发达国家相比,这算是中国比较独特的老年人再就业现象。

她解释道,日本等发达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时代后期,老年人再就业岗位与他们的技能、与其国内经济结构相匹配,所以还留在相对传统的领域,例如出租车司机、零售业售货员、养老护理员等。再加上日本社会观念较为保守,他们的老年人对人工智能(AI)、数字经济等新技术的包容度、接受程度都不如中国老年人,对新事物存在些许排斥和抵抗。

据张晶晶介绍,老年人新的就业增长点还包括经济发达地区的优秀退休教师线上为相对落后地区的儿童开展远程课业辅导、老年人参与训练适老化AI产品研发、通过"老带新"模式为职场新人担任导师等。

谈及"老带新"模式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老年人和年轻人就业之间的代际冲突问题。面对就业压力,不少年轻人需要情绪出口,社会上逐渐出现了老年人再就业挤压年轻人找工作的空间的声音。

"可能埋怨老年人没有什么代价吧,但这种舆论的声音起来之后,对老年人来说,也挺不公平的。"张晶晶认为,"当下在我们国家,老年人和年轻人就业之间其实是互补更多",老年人掌握更多基于工作经验的技术,如传统工艺、管理经验等,而青年人具备更多一般性技术,如新知识、数字化技能等,二者在工作中可以形成协作而非替代。

根据张晶晶的观察,老年人在情感劳动中一般表现得比年轻人更好,像是在养老、护理等行业,老年人或中年人有一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在人与人情感的连接上会比年轻人显得更有温度,做这类工作时会更有优势。

"老年人再就业不仅不会挤占青年岗位,反而会通过有效劳动供给带动经济、技能匹配互补等机制产生互补效应,这一观点在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充分支持。"她说。

重返职场,他们面临诸多"堵点"

2025年4月,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 推动实现老有所为的指导意见》。其中指出,要强化老年人社会参与保障,创造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个性化就业岗位。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或人才市场,培育发展面向银发经济的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

然而,伴随着越来越多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方向愈发丰富而来的,是一连串涉及年龄歧视、劳务保障等问题的"堵点"。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24年发布的《就业歧视监测报告》显示,45.7%的中高龄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过明示或暗示的年龄限制,这一比例较2020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

而职场中的年龄歧视其实本质上源于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打破刻板印象意味着不能在年龄上进行严格的限制。"张晶晶注意到,我国现在大部分体育类活动中都会明确规定,超过一定年龄的老年人不允许参加。尽管主办方此举可能是出于对老年群体身体健康和安全风险方面的考量,但这与国家提倡的"促进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战略相悖。

她认为,主办方的这一考量固然有其道理,但或许可以通过采取更多安全措施来解决,比如对跑过1/4路程的时间进行规定,以确认参与者的身体能否扛住。这样既可以保障安全,又能推动更多老年人参与。

除此之外,有关老年人再就业的法律保障也不健全,致使老年群体的权益往往难以得到有效保护。

不久前,北京环球影城、麦当劳等大型企业在网上公开招聘退休人员引发热议。有人认为,企业此举是出于成本考量,因为雇佣退休人员可以为企业节省缴纳五险一金等福利的费用。

但事实上,刘恕律师指出,不缴纳社保并不代表用工成本更低,在特殊情况下,单位可能会承担更高的成本或更大的用工风险。例如,退休再就业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受伤,就很可能需要单位来直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张晶晶身边就有着一个典型的风险案例。她家之前装修时通过装修公司聘请了一位年轻油漆工,但他上工时带着他的父亲一起来干活,两个人一起做,五天的工作量能在两三天内完成。

张晶晶说,这样做效率虽然提高了,但因为装修公司只与这位年轻的油漆工签订了外包工程的合同,与他父亲并不存在劳动或劳务关系,若装修过程中出现意外,老油漆工受伤,几乎所有的风险都只能他们自己承担。

"他不能按照劳动产生的工伤或劳动伤害等角度来主张赔付,只能从就医的角度申请商业保险理赔。"但张晶晶指出,问题在于,部分商业医疗保险到了一定年龄是不允许老年人购买的,这意味着老油漆工的权益很有可能无法获得任何保障。

王老师2001年刚二次就业时,"退休再就业"还是个新鲜事儿,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学校就参照在职人员的标准与她签订了劳动合同,正常缴纳五险一金。但3年后,国家完善了有关规定,学校就将王老师的合同改为劳务合同,没有了五险一金。不过,之后随着职务提高,她收到的薪资也在逐年递增。

刘恕表示,根据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劳动法司法解释(一)第三十二条第一款规定,用人单位与退休再就业人员发生用工争议时,人民法院应当按劳务关系处理,但从今年9月起实施的劳动法司法解释(二)第二十一条却规定前述条款废止。

他认为,这表明,此前退休再就业人员与单位发生争议,只能作为普通民事关系,通过较为繁琐冗长的民事诉讼程序维护权利,而在新的司法解释口径下,未来企业与退休返聘人员不再是一刀切的劳务关系了,但也不能说是标准的劳动关系,暂时称之为"介于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之间的特殊劳动关系"。不过,这一规定才刚刚开始执行,未来在司法实践判例中的尺度如何,还需要长期的观察与判断。

刘恕建议,在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下,高龄再就业人群在重新投入就业市场前,应充分了解自身基础的法律权利,建立起基本的留证留痕意识。牢记一个成语叫"口说无凭",不管当下的行为、承诺、约定是怎么样的,都要想办法保留下来,保证在未来可以用可信的、直观的形式展示给第三方看。

刘恕遇到过不少因为没有留存证据而导致无法维权的案例。去年一位老人在退休后通过中介找到了一份物流工作,工头口头告知入职后需要"试工"1个月,在此期间工资打7折,通过"试工"后补足工资。结果,工作3个月后,这位老人的工资也依然低于入职前的承诺的标准,此前所谓试工期工资也没有补足。但由于老人所有的沟通过程都只有单方面的陈述,没有任何书面凭证,"像这样的证据几乎为零的案件想要维权的难度可想而知"。

当越来越多退休人员广泛而积极地重回就业市场,预计未来我国整体的立法趋势也将逐步完善对这一群体权利的保护。

刘恕举例说,像《超龄劳动者基本权益保障暂行规定(公开征求意见稿)》中对超龄、退休再就业人员的休息休假、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劳动保护等事项作出的规定,都可以理解为是明确的信号。在未来,涉及劳动报酬、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工伤保障等基本劳动权益的,即使是传统意义上的退休人员,也依然可以通过劳动法来保护自身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