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在品牌建设上,要更加注重差异化的定位,以接地气、连人心的口感和品质为主切入点,而不是用中高端酒以往那些"花花肠子"高大上的故事和广告片作为重点宣发。
当前主流光瓶酒的价位普遍在十几元到100元的区间。消费者在这个价位更重视的是酒精勾兑和纯粮酒的区别、基酒的年份和配比、以及是否有适合更多饮用场景的低度酒或者"鸡尾酒"产品。
上述这些需求其实也是当前白酒消费年轻化所面临的难题。和以往光瓶酒主要面向"中低收入者""较年长者"不同,当前的主流光瓶酒不但将价格从十几元提到了50元左右,而且目标客户也转变成了"理性消费者""经济实力后劲足的年轻消费者",他们对健康、口感和品质的追求,将远超以前的客群。
更年轻客群在社交媒体上的分享能力和热情也高得多。好口碑的光瓶酒,很可能由社交裂变成为爆款话题,正如几十块钱的Labubu,不也是在这个价格带上吗?
反过来说,白酒企业要想糊弄事儿,可真的就索性别出低品质的光瓶酒了。弄得不好,可能会砸了大招牌。
谁能笑到最后?
光瓶酒不会脱离白酒行业的整体趋势,在存量竞争时代,市场正完全转向"买方市场",那些真正注重产品品质、渠道效率、服务意识的白酒企业,才能笑到最后。
同样,在白酒领域正在上演的"强者恒强"--销量正在向少数超大企业集中的趋势。这也很可能会在光瓶酒赛道上演。看看目前市面上销量较好的光瓶酒,不还都是头部那几家白酒企业的产品吗?
真正能够以"光瓶酒"崛起,从名不见经传到异军突起的白酒企业,目前似乎还很难看到什么苗头,不过也不必"刻意强求"。谁能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产品,谁就能成功,这已经是当前的主流。撇开虚头巴脑,把酒本身做好的企业,就是最后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