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物美价廉中国汽车零部件涌来,“直捣德国工业核心”

2025-11-28 10:00  观察者网

【文/观察者网 柳白】"中国汽车零部件正以低价大量涌入德国市场,给德国供应链带来巨大压力。"

彭博社11月27日刊文称,由于中国产品在电气系统、锻造金属件等领域快速抢占份额,且质量越来越好,德国博世、马勒、PWO等汽车行业龙头企业受到严重冲击,这一趋势"正撼动德国工业核心"。有行业协会警告称,若无果断措施,欧洲零部件制造业可能面临企业搬迁或倒闭的风险,部分德企则呼吁欧盟考虑要求外国制造商在欧洲本土开展部分生产。

报道援引当地劳工组织的说法称,中国汽车供应商低成本零部件大量涌入德国,使本已面临需求疲软和成本上升压力的本土制造商进一步承压。过去,德国企业尚能凭借质量优势竞争,但如今中国的产业升级正在迅速缩小这一差距。

主营转向柱及其他精密金属零部件的PWO公司劳资委员会主席安德烈亚斯·博纳特表示:"中国汽车零部件正以惊人速度涌入德国市场。而且必须承认,质量水平也相当不错,中国人确实下了不少功夫。"

10月21日,德国班贝格,汽车供应商博世在班贝格的工厂园区 IC Photo

报道形容,德国供应商体系面临的挤压,反映了中国产业竞争力的壮大,这一情形正在撼动德国工业核心。中国曾是德国汽车制造商销量和利润的重要驱动力,如今正日益成为实力相当的竞争对手。疫情以来,中国汽车及零部件对德进口量激增,比亚迪、宁德时代等企业已在电动汽车及配套电池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这一转变正深刻影响供应链格局。企业高管表示,中国低成本零部件进口的加速,正压缩利润率、侵蚀订单量,并考验着本就因电动汽车转型和市场长期低迷而承压的供应链韧性。已有多家企业开始减产裁员。

最新数据加剧了这些担忧。总部位于科隆的德国经济研究所上周发布的分析显示,中国在多个零部件类别中的出口大幅增长,其中燃油车变速箱零件的进口量几乎增长到三倍。

欧洲汽车供应商协会(CLEPA)27日发布的调查显示,近 70% 的欧洲零部件制造商目前面临中国进口产品的直接竞争,较3月底的上一次调查上升了12个百分点。该协会表示,这种压力造成严重影响,大多数供应商预计盈利率将跌破维持投资所需的最低5%。

CLEPA秘书长本杰明·克里格指出:"若无果断措施,欧洲零部件制造业可能面临消亡风险,企业将被迫搬迁或倒闭,危及就业与专业技术。"

部分企业已感受到挤压。马勒集团总劳资委员会主席博里斯·施武尔茨表示,中国竞争对手正进军长期由德国制造商主导的产品领域。他称,部分面向汽车厂商的报价"在某些情况下明显低于制造成本"。

他补充道,大众汽车、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均在采购这些中国零部件。

博世集团劳工代表弗兰克·塞尔认为,中国供应商目前提供的同类产品"便宜20%至30%",欧洲可能需要重新考虑,是否应要求外国制造商在本地区开展部分生产。

美国《财富》杂志去年也曾刊文指出,随着更多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在全球扩张市场,跟德国汽车巨头一样,德国汽车供应商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如今不得不面临更激烈的竞争。

"谁是赢家,谁是输家正在改变。"美国拉扎德资产管理公司高管克里斯提·卡梅斯表示,新兴供应商享有更高的利润率,其中许多企业都位于亚洲,专注于电池、软件和半导体行业。

卡梅斯指出,在德国经济衰退的背景下,德国供应商一方面要面临通货膨胀和利率上升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还需要在保住传统汽车市场份额的同时,对电动汽车进行投资,"两线作战"也导致他们的成本翻倍。

采埃孚管理委员会的一名成员曾表示,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的扩张意味着汽车零部件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我们可以说,今天来自中国的竞争也将蔓延到欧洲。若想生存下去,你必须非常认真地对待这一发展趋势并加以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