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公历10月29号,农历九月初九,我们将迎来一个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双九节""祭祖节"等,起源于中国战国时期。古人认为九月九"重叠"日,而《易经》中又定"九"为阳数,因此,两九相重故称"重阳"。
从重阳节的历史发展来看,始于远古, 形成于春秋战国, 普及于西汉, 鼎盛于唐代以后。例如,在汉代《西京杂记》中就已经有佩茱萸、饮菊花酒等习俗的记载了,到了唐代时被定为正式节日,寓意辟邪求寿。

重阳节这天,旧时人们会"登高"远望天边,希望能够降下预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祥云"。老话说"重阳无雨一冬晴",古人认为,重阳节当天不下雨的话,多半预示着整个冬天里也将以晴朗的天气为主。时到如今,我们登高,不再注意天气预测了,而有了"步步高升"的寓意。

另外,在旧时民间,重阳节当天也有插茱萸、饮菊酒等习俗。例如,在晋代《风土记》中就有茱萸"辟恶",菊花称"延寿客"的记载。还有在《荆楚岁时记》也有记载说:"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

此外,重阳节这天的饮食文化也是非常丰富的。例如,在宋代《梦粱录》中就有有"蜜糕""狮栗糕"记载,人们认为"糕"谐音"高",代替登高。并且,有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会把重阳糕做成特定的形状,如揑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或做成小鹿寓意升官加禄等。

除了吃重阳糕,还会饮菊花酒,被称为是"吉祥酒",因"酒"与"久"谐音,有长长久久的寓意;吃羊肉面,因"羊"与"阳"谐音,且羊肉性暖可御寒;山东等地则会喝萝卜汤,民间有"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等谚语,寓意顺利安康。

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按旧时传统来说,必然少不了禁忌。比如,人们忌重阳节送菊花,容易引误会;还有的地方,这天忌行婚嫁,因为,重阳为"阳极转阴"之日;还有的地方,民间谚语说"过了重阳节,夫妻各自歇",符合古人"顺天时而作息"的观念。

今年的重阳节不一般,不仅是在霜降节气之后,还是"百年难遇的晚重阳"。具体来说,在1901年至2100年这200年里,来的最早的重阳节是2033年,这年10月1日是重阳节与国庆节在同一天,最晚的则是在1995年,该年11月1日是重阳节。所以,2025年10月29日重阳节算是较晚的重阳节了,说是"百年难遇"也不为过。

那么,"晚重阳"有啥预兆呢?冬天到底冷不冷呢?
老话说"早重阳暖烘烘,晚重阳冻死牛"、"晚重阳鹅毛大雪,早重阳单衣过冬",都是说,如果当年是"早重阳"的格局的话,那么按照古人总结的经验,往往预示着当年冬天可能相对偏暖,多半是个暖冬;反之,如果当年是"晚重阳"的格局,则预示着当年的冬天里降雪可能会非常多,多半可能是个冷冬。

当然,这里都是预计,实际上冬天是暖冬还是冷冬,冬天过了之后才能知道。但古人有"未雨绸缪"的思想,往往会提前预测,来提醒农人做好准备,以免大雪封山后找不到取暖材料和食物。
另外,上面说过,今年的重阳节是在霜降节气之后。老话说"霜降重阳前,大雪邋遢年;霜降重阳后,干净清爽年",意思是说,如果当年的霜降节气出现在重阳节之前的话,那么就预示当年的冬天降雪可能会比较大、比较频繁,冬天较为寒冷。反之,如果当年的霜降出现在重阳节之后,则往往预示接下来的冬天晴朗的天气多,春节期间少雨雪。

总得来说,重阳节在古代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人们会通过重阳节当天的天气情况来判断冬天寒冷程度。下面再分享几句,看看还准不准了!
1、九九重阳雨连连,冬天棉衣穿不嫌;
2、重阳南风,冬暖如春;
3、重阳北风,冻死老牛;
4、重阳晴,一冬温;重阳阴,一冬凌;
5、重阳晴,一冬晴;重阳阴,一冬冰;
6、重阳无雨看立冬,立冬无雨一冬干;
4、重阳三日雨,立冬雪花飘;
5、今年重阳不打伞,明年地里光杆杆;
6、重阳无雨,冬至多雨。
7、重阳连阴灶里空;
8、重阳日头笑,二月冷得跳;
9、九月初九雨,一冬雨雪淋;
10、重阳无雨一冬晴,重阳阴雨一冬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