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月 23 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的一则声明,让这家跨国企业内部的矛盾彻底摆到了公众面前。当天,安世中国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声明,称荷兰总部此前的相关决定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张秋明的职务保持不变,其职权范围内的行为依然代表安世中国,同时强调公司业务一切正常,不受外部影响,能确保业务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而在这份声明发布之前,安世中国当天早些时候还发布了双语版的《致客户信》。信中提到,荷兰安世半导体的现任管理层正在散布与事实不符的信息,无端质疑产品的合规性、质量标准以及技术能力,目的就是混淆视听,干扰客户正常的采购决策。安世中国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并明确会采取一切手段依法维权。
这次矛盾的爆发,从表面上看是围绕着全球销售与市场副总裁张秋明的任职问题,但深层里,暗藏地缘政治博弈,更像是一场抢劫。荷兰总部试图通过自身的行政决定来调整高管职务,而安世中国则直接以 "在中国境内不具备法律效力" 为由拒绝接受,这种直接 "硬刚" 的态度,在跨国企业中并不常见。
事件一出,有网友表示,"安世中国做得对,在中国就得遵守中国法律,境外总部的决定不能想当然地在国内生效";一位网友表示:"安世中国的强硬回应给所有出海企业树立了榜样,在国际竞争中必须坚守法律底线。"
对于这件事,有分析认为安世中国的声明其实是在明确一个关键原则:资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企业也可以进行全球化经营,但每个主权国家的法律边界是清晰的,企业治理不能越过这个边界。荷兰总部的行政决定,本质上是企业内部的管理行为,但这种行为要在其他国家产生效力,必须符合当地的法律规定,不能仅凭总部的身份就想当然地适用。
安世中国作为在中国注册的企业法人,其内部的人事任免、业务运营等,都需要遵守中国的《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荷兰总部的决定如果没有经过中国相关法律规定的程序,或者与中国法律相冲突,那么在中国境内确实不具备法律效力。

荷兰总部的这种单方面行政干预,在中国法域内已经彻底失效,这场被安世中国暗指为 "抢劫式闹剧" 的争端,或许也该就此收场了。对于其他国家来说,从这件事中吸取教训,重视不同法域下的法律合规问题,才能让企业的全球化之路走得更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