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F-22、歼-20、苏-57为代表的第五代重型隐身战斗机,核心任务始终是争夺制空权,作战样式无外乎两种:超视距空战和视距内近距空战。超视距作战时,打击敌方目标的重任靠中距拦射弹承担,比如美军的AIM-120系列、我军的霹雳-15、俄军的R-77系列。一旦进入近距空战,就得靠近距格斗弹"接棒",像美军的AIM-9系列、我军的霹雳-10、俄军的R-73都是这类武器。
不管各国对装备发展和制空作战的理解有多大差异,有一条铁律改不了,近距格斗弹是五代机的最后一道防线,要是像F-22和苏-57那样还配备了航炮,那格斗弹就是倒数第二道防线。也正因为如此,这三款五代机都少不了格斗弹舱,但中美俄在具体设计上,却走出了完全不同的路子。
先看F-22,该机的格斗弹舱用的是LAU-141/A型伸缩式发射架,还装了偏流板,目的是防止导弹尾焰灼烧武器舱。导弹发射前,弹舱门得先打开,伸缩架把导弹推到舱外,让导弹的红外导引头锁定目标,接着导弹点火发射,发射架收回,弹舱门再关上。这套流程看着很顺溜,但其实问题不少,根源在当时的作战思想和导弹技术局限。
为了让AIM-9X导弹充分发挥性能,F-22的格斗弹舱设计上不得不做出妥协,这也让战机在阻力、气动布局和重量控制上付出了不少代价。其中最大的短板更致命,在超音速状态下,F-22的格斗弹舱根本打不开。这就让F-22一方面会频繁陷进与敌进行近距格斗的不利局面,另一方面又因妥协AIM-9X所致,使其格斗能力大打折扣,在 "先敌发射" 和 "先敌脱离" 这两个关键环节,明显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