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百花凋,霜降百草枯",眼下霜降刚过,北方不少地区已是落叶满地,南方的早晚也添了丝丝寒意。再过十来天,我们就要迎来冬季的第一个节气--立冬了。

说到立冬,民间流传着这么一句有趣的农谚:"上午立冬大雪封门,下午立冬单衣过冬"。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今年的立冬又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上午立冬大雪封门,下午立冬单衣过冬",其实是古人通过长期观察总结出的天气规律。这句农谚将立冬的交节时间分成了两个时段:如果立冬交节在上午(中午12点之前),预示着这个冬天会比较寒冷,可能大雪纷飞,甚至"封门";如果交节在下午(中午12点之后),则预示着冬天可能相对温暖,甚至暖和到可以穿单衣。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本应寒气渐盛,若在阳气较盛的上午交节,则形成了"阳遇阳"的局面,后续寒气可能会来得更猛烈以求平衡;反之,在阴气渐生的下午交节,则更符合季节本性,冬天反而可能显得"温和"一些。
今年立冬在哪儿,冬天真要偏暖?
根据精确的天文计算,2025年的立冬节气将在北京时间11月7日12时26分到来。
正好是在中午12点之后,属于典型的"下午立冬"。按照老祖宗的说法,这预示着今年冬天我们或许会迎来一个相对偏暖的"暖冬",出现"单衣过冬"那种极端温暖天气的概率可能会高一些。

当然,农谚是古人在特定地域长期观察的经验总结,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精准预报。
无论冬天是寒是暖,立冬作为"四立"之一,是季节转换的重要节点,养生保健都必须提上日程。民间素有"立冬补冬,补嘴空"的习俗,认为此时进补,有助于积蓄能量,抵御寒冬。
1. 温补为主,循序渐进:立冬后饮食宜温热,可适当多吃一些牛肉、羊肉、鸡肉、鲫鱼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以及韭菜、南瓜、桂圆、大枣等温热性质的食物。但切记不宜骤然大补,以免"虚不受补",给肠胃造成负担。

2. 早睡晚起,养护阳气:冬季养生主张"无扰乎阳",在起居上应顺应自然,适当早睡晚起,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
3. 适度运动,动静结合:冬天运动必不可少,但不宜大汗淋漓,以免阳气外泄。建议选择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太极拳、散步、瑜伽等,以微微出汗为度。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阳光充足的上午或下午。

4. 防寒保暖,重在两头:"寒从脚起",一定要注意足部的保暖,睡前可以用热水泡脚。"头为诸阳之会",头部散热多,在室外戴顶帽子,能有效防止热量散失。
今年2025立冬在11月7日中午12点后,属于"下午立冬",推测今年冬天可能偏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