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恶性暴力案件始终牵动社会神经,近日,广东省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的 "14 岁男生钟某持刀杀害同班女生潘某某案",因案件涉及未成年人犯罪、预谋行凶等关键细节,再次引发公众对校园安全与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深度讨论。庭审中,检方披露的作案经过与家属讲述的 "零矛盾" 过往形成强烈反差,受害者母亲曾女士对 "生活琐事引发杀人" 的说法充满困惑,案件最终择期宣判。
庭审现场:择期宣判背后,家属寻不到的 "矛盾"
10 月 15 日上午 9 点半,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庭内,曾女士坐在原告席上,目光紧紧盯着被告席上的钟某 -- 这个曾搭乘自家车辆三年、与女儿同班的男生,如今是杀害女儿的嫌疑人。庭审持续至下午 1 点多,法庭宣布休庭,案件将择期宣判。走出法庭时,曾女士的声音仍带着颤抖,她始终想不通一个问题:"他们俩根本没有交流,所谓的'生活琐事'到底是什么?"
曾女士回忆,钟某性格内向,从初一开始,因与潘某某、陈某某同住一个小区,便由陈某某父亲与潘某某父亲轮流接送三人上下学。这三年里,潘家从未收取过任何费用,完全是无偿帮忙。每次钟某搭乘潘某某父亲的车,总是安静地坐在副驾驶座,上车时轻声说 "叔叔好、婶婶好",下车时道一句 "谢谢再见",全程与坐在后排的潘某某几乎零交流。"课间在学校,我女儿也说过,从没跟他搭过话,两人连朋友都算不上,怎么会有'琐事'矛盾?"
曾女士甚至猜测,或许是钟某的家长常拿潘某某的成绩与他比较 -- 潘某某生前阳光活泼,成绩中上,总跟家人说 "要考上喜欢的高中",而钟某的母亲偶尔会在接送时夸潘某某 "优秀"。"但这只是我的猜测,没有任何证据,如果真有不满,为什么从来没表现出来?"
检方还原:26 刀与 "见义勇为" 的谎言
深圳市检察院的起诉书中,清晰还原了 2025 年 4 月 8 日那场悲剧的时间线。当天下午放学,陈某某的父亲像往常一样驾车将钟某、潘某某与自家孩子送回小区大门口,随后便驾车离开。钟某没有直接回自己的楼栋,而是先折返家中,取出一把提前网购的黑色折叠刀,再悄悄回到小区内等待。
不久后,钟某看到潘某某独自一人走向自家楼栋,便快步绕到她面前,手持折叠刀质问。不等潘某某反应,钟某已持刀向她捅刺。第一次捅刺后,钟某转身想离开,却听到潘某某倒地后的呼救声 -- 他没有停手,反而折返回来,再次对潘某某进行捅刺。最终,潘某某身中 26 刀,倒在楼栋门口的台阶旁。
事后,钟某带着手上的血迹逃回家里,向家人编造了 "因见义勇为帮人解围,被歹徒砍伤双手" 的谎言,试图掩盖罪行。直到小区物业人员发现倒在血泊中的潘某某,立即拨打 110 报警,急救人员赶到时,潘某某已因失血过多失去生命体征,经抢救无效死亡。
起诉书还特别提及,过去三年里,潘某某的家长应钟某母亲的请求,无偿顺带接送钟某上下学,双方家庭在此期间并无任何明显纷争,也没有发生过口角或矛盾。检方认为,钟某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致一人死亡,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预谋证据:搜刑责、踩点、买毒,细节暴露狠厉
庭审中,曾女士通过卷宗与律师补充的材料,发现钟某的行凶并非临时起意,而是经过精心预谋。"他根本不是一时冲动,所有步骤都计划好了。" 曾女士说,卷宗显示,钟某在案发前一段时间,已通过电脑搜索 "14 岁杀人需要负什么刑事责任""未成年人犯罪会怎么判" 等关键词,试图确认自己的行为可能承担的后果。
除了搜索法律责任,钟某还提前做好了 "作案准备":他在网购平台下单了一把黑色折叠刀,收货后藏在家中;曾沿着潘某某每天放学回家的路线走了一遍,确认作案的具体地点 -- 自家楼栋门口的监控盲区,以及逃跑时的路线;甚至尝试网购管制类毒药,因平台管控严格未能成功购买,这才放弃了毒杀的想法,选择用刀行凶。
"26 刀啊,不是一两刀失手,是反复捅刺,连听到我女儿呼救都要折返回来再补刀。" 曾女士的声音里满是痛苦,"他比很多成年人都狠,怎么能因为'未成年'就轻判?法律应该保护受害者,而不是让施暴者有恃无恐。" 更让她寒心的是,案发至今半年多,钟某的家长从未主动联系过她,没有一句道歉,甚至没有露面。
未散的阴霾:阳台的眺望与 "等女儿回家"
失去独女的半年里,曾女士的生活彻底被悲伤笼罩。她时常陷入恍惚,总觉得女儿只是去学校了,下一秒就会推开家门喊 "妈妈"。她至今记得,案发当天距离潘某某 14 岁生日只剩 20 天,女儿还跟她商量 "生日要请几个好朋友来家里吃蛋糕",如今这份期待永远停在了初三。
"那天如果我去楼下接她就好了。" 曾女士无数次懊悔,过去她常站在阳台眺望,看着潘某某背着书包从小区门口走到楼栋下,直到女儿抬头挥手才离开。"那天我刚好在厨房做饭,没去阳台,再听到消息时,人已经没了。"
曾女士和丈夫没有搬家,客厅墙上还贴着潘某某参加学校文艺汇演的照片 -- 照片里的女孩扎着马尾,笑着比耶,眼里满是少年人的明亮。书桌抽屉里,还放着潘某某没写完的作业、画了一半的手抄报。"我不敢搬,万一她回来,找不到家怎么办?" 曾女士每天会擦拭女儿的书桌,偶尔坐在阳台,习惯性望向楼下那条潘某某曾经走过的回家路,阳光落在空荡的台阶上,却再也等不到那个背着书包的身影。
截至目前,案件尚未宣判,关于钟某的量刑、"生活琐事" 的具体内容等细节,仍需等待法院进一步审理。曾女士只希望,最终的判决能给女儿一个交代,也让更多人重视未成年人暴力问题,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