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视新闻报道,上海徐汇区3000多名孤寡老人中,丁克老人因无子女、没做财产规划,离世后遗产无人继承的情况格外突出。
仅2024年,徐汇区就有十几起相关案件,区民政局已依法担任8名离世老人的遗产管理人。那么,这些首批丁克夫妻积累的财产,最终应该归谁所有?
首批丁克一族步入离世高峰期
上世纪 80 年代,"丁克" 这概念从国外传到中国,一批想追求精神自由的年轻人成了首批实践者。
像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和作家王小波,婚前就约定过丁克生活,靠彼此的精神共鸣过日子,不用传统的养孩子来维系感情。国家一级演员宋春丽和丈夫也秉持这想法,即便后来收养了孩子,人生核心阶段还是按丁克模式过的。
如今40年过去,这批人已步入老年。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2025年报告,全国60岁及以上的丁克家庭约有192万户,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数据则显示这一群体约187万户,占同龄家庭的2.3%。比例虽然不大,但绝对数量相当可观。
这些老人面临着,没有子女养老送终,财产处置的大难题。徐汇区的葛老伯就是典型案例,他离世后留下300万元存款和一套房产,因没有第一、二顺序继承人且未立遗嘱,最终大部分财产被收归国有,仅其堂弟因平时照顾较多分到130万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每年遗产继承纠纷案件达180万件,最高人民法院2024年公报指出,继承纠纷案件同比增长38.92%,其中丁克老人因"无直系继承人"引发的纠纷占比显著上升。
法律下的遗产分配逻辑
按照《民法典》第1127条规定,遗产继承有严格顺序:第一顺序包括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顺序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如果所有法定继承人都不存在,根据第1160条,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遗产归国家所有,用于公益事业。
徐汇区处理的另一起案件中,独居老人许老太太离世后,远房亲戚突然出现争夺遗产,声称自己有继承权。经法院认定,这些远房亲戚不符合法定继承条件,遗产仍收归国有,但整个过程耗时近两年。
更复杂的情况是,《民法典》第1128条将代位继承扩大到兄弟姐妹的子女,即侄子侄女也可能有继承权。无锡的唐全案就是典型例子,他去世后民政局申请担任遗产管理人被法院驳回,理由是其侄子侄女具有代位继承权。
还有一种情况值得关注,非法定继承人的遗产分配。根据《民法典》第1131条,继承人以外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分得适当遗产。北京赵女士案中,9名旁系亲属因部分履行扶养义务,共同分割了110万元存款,而房产仍归国家。
个人规划成为关键突破口
对于法定继承的局限,不少丁克夫妻早早就主动规划遗产,遗嘱继承因为效力比法定继承高,成了他们的首选。
上海的包爷爷和魏奶奶,早年就立了共同遗嘱,把财产指定给慈善机构。虽有部分亲戚质疑,但遗嘱符合法定形式要求,最后被法院认定有效。不过立遗嘱有讲究:自己写的得亲笔签名、注日期。别人代写的,得有两个无利害关系的见证人在场,格式不规范可能导致遗嘱无效。
遗赠扶养协议也是个好办法。江苏欧阳先生和照顾他的小芹签了协议,小芹负责他的养老送终,他去世后房产归小芹。协议做了公证,执行得很顺利。这种模式既解决了养老问题,又明确了财产归属,越来越受丁克夫妻青睐。
而且丁克夫妻不用局限于亲戚,能直接指定朋友、慈善机构当继承人。比如李银河和王小波若生前立遗嘱,完全可把财产捐给学术机构;宋春丽虽收养了子女,也能通过遗嘱调整遗产分配比例。
现在还有丁克夫妻探索 "抱团养老",上海有些社区的 "丁克互助小组",成员间签遗赠协议,由健在者照料失能老人,之后继承其财产。这种模式需要完善的法律文书,建议在专业律师指导下操作。
制度创新与现实困境
2021 年实行的遗产管理人制度,总算给没继承人的遗产找了条规范处理的路子。像上海徐汇区已经用这制度办了 8 起案子,都是民政局当 "管理人",帮忙清点遗产、处理债务。
但实际操作里麻烦不少:民政局想查死者的财产信息,权限没说清;有些银行、房产部门不配合,案子拖好久才能办完。
而且处理遗产特需要专业能力,要核实债权债务、给财产估价、办房产过户,这些活儿不简单,可民政局现有的人手和专业水平跟不上。有些地方找第三方机构帮忙,又没统一规矩和流程。
更深的问题是公共资源用得好不好。没人继承的遗产收归国有后,不少都闲着,比如北京赵女士的房子就空着,生前照顾她的亲属觉得该优先分给尽孝的人。专家建议试试 "遗产信托",既能保证公益用途,也能让死者提前指定用法。
社会观念转变势在必行
根据中华遗嘱库的数据,2024 年问遗嘱的人超 57 万,但丁克群体占比还不到 3%。这说明大部分丁克夫妻没太把遗产规划当回事,还是抱着 "到时候再说" 的想法。
广东格厚律师事务所的卢卫国律师说:"丁克老人最大的麻烦是'没直系亲属帮着衔接事儿',得靠'自己提前规划 + 法律兜底'一起解决。" 他建议 40 岁以上的丁克夫妻,早点立遗嘱,以后生活有变化了还得定期改。
另外,专业服务也得跟上。律所、公证处、金融机构得针对丁克的特殊需求,弄点对应的产品和服务。保险公司也能出专门的养老 + 遗产管理保险,给丁克夫妻搞个 "一站式解决" 的方案。
现在老人越来越多,丁克群体也在扩大,这事只会越来越显眼。丁克老人 "一个人走完最后路" 已经够遗憾了,要是连财产都陷入没完没了的纠纷,那不就是对他们这种生活选择的双重不认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