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杀嫂时,为何要撕开其胸衣?

2025-07-01 09:11  头条

有人说"老不读三国,少不读水浒",这前半句是什么意思,笔者年纪未到,也难有体会,但这后半句,却已是深有体会,因为如今读《水浒传》与少时读那名著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

少年时期读《水浒传》,读的就是其中快意恩仇的部分,有时候都可以自动屏蔽书中好汉们行恶的部分,甚至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梁山好汉是书中的主角,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正义"的。

然而后来重读原著才知道,所谓的"好汉"与"好人"压根不沾边,诸如欺男霸女的周通、王英,滥杀无辜的李逵、鲍旭,那都不说了,就连武松也在蜈蚣岭杀过无辜的道童。

(武松、潘金莲剧照)

甚至你再品原著,其中的某些桥段都谈不上是"快意恩仇",因为即便是武松这种行事风格十分果决的人,也做出过一些让人不解的操作,比如他杀潘金莲时,为何要先扒衣再痛下杀手?

或许这个细节就能让你理解那句"少不读水浒"的含金量。

一、武松的手段

说武松是个雷厉风行的人,相信没人会反对,这一点,可以从两段剧情看出来。

其一是他在景阳冈打虎的那段经历。

当时的武松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旁人畏惧那吊睛白额大虫,他可不怕,他遇上猛虎时,那套操作堪称行云流水。

说是:"那大虫咆哮起来,把身底下扒起两堆黄泥,做了一个土炕。武松把那大虫嘴直按下黄泥坑里去。那大虫吃武松奈何得没了些气力。武松把左手紧紧地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得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武松打虎剧照)

没有任何一个多余的操作,但凡他有片刻迟疑,都难免被那猛虎所伤。

第二段便是血溅鸳鸯楼时,他遇上玉兰以及那鸳鸯楼中的其他婢女,也没有半点犹豫,只手起刀落。

说是:"只见灯明,前番那个唱曲儿的养娘玉兰,引着两个小的,把灯照见夫人被杀死在地下,方才叫得一声:'苦也!'武松握着朴刀,向玉兰心窝里搠着。两个小的亦被武松搠死,一朴刀一个,结果了。走出中堂,把拴拴了前门。又入来寻着两三个妇女,也都搠死了在房里。"

你看,武松的出手是何其果断?

可当初他面对潘金莲时,却是多了一个细节。

二、多余的细节

武松归乡初遇潘金莲时,他就发现这嫂嫂人品有些问题,因为她对自己关心显然已经超出了"嫂嫂关心叔叔"的正常范围了。

后来潘金莲邀请武松喝酒,接下来的一系列操作更是验证了武松的猜想,这女子确实是不知廉耻。

但对方好歹是自己的嫂嫂,他也不好多说什么,只能劝说一句"篱牢犬不入"。

只是他没想到,潘金莲后来居然勾搭奸夫西门庆,还害死了武大郎,那武松忍无可忍,以他的性格,自然是要潘金莲偿命了。

(潘金莲、西门庆剧照)

那也无可厚非,只是他杀潘金莲之前的一番操作却不免让人多想。

你且看原著描述:"那妇人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被武松脑揪倒来,两只脚踏住他两只胳膊,扯开胸脯衣裳。说时迟,那时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斡开胸脯,取出心肝五脏,供养在灵前。肐查一刀,便割下那妇人头来,血流满地。四家邻舍,吃了一惊,都掩了脸。见他凶了,又不敢动,只得随顺他。武松叫土兵去楼上取下一床被来,把妇人头包了,揩了刀,插在鞘里。"

武松后续的一系列操作也称得上是"流畅",唯独这扯衣裳的举动意味不明。

莫不是他对这嫂嫂有别样的想法?

不可能,武松是个正直之人,他若有二心,当初又如何会拒绝嫂嫂的撩拨?

(潘金莲、武松剧照)

你说武松是为了剖心,所以要扯衣裳,那也不对,前文提到的武松在血溅鸳鸯楼时面对玉兰就是直接下刀,根本没有这个多余的操作。

所以施耐庵为何会让武松在两次"杀女"的时候做出截然不同的决定?

还是那句话,没有点儿阅历,或者是没有一些历史文化的积累的话,还真不一定能看懂施耐庵的安排。

三、心思缜密之人

不卖关子,武松杀潘金莲时之所以要"多此一举",正是为了制造"斗杀"的假象。

比如《宋建隆详定刑统·宋刑统》中就有这样一番记载:"诸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减一等,若以故僵仆而致死伤者,以戏杀伤论即误杀伤助己者各减二等。【疏】诸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以斗杀伤论至死者减一等。【议曰】斗殴而误杀伤旁人者,假如甲共乙斗甲用刃杖欲击乙误中于丙或死或伤者,以斗杀伤论不从过失者,以其元有害心故各依斗法至死者减一等流三千里。"

也就是说,斗杀的量刑是要比直接杀害一个人的量刑要轻得多的。

从武松杀了潘金莲后还能带着王婆去官府投案来看,他也是有心接受处罚的,他也知道,自己罪不至死,与女人打架,最常见的就是扯头发撕衣裳。

(武松剧照)

至于你说后来他杀玉兰时为何不故技重施,那原因也很简单。

那时候的武松被张都监陷害一番后,已经对官场彻底失望了,他甚至还主动留下了"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的字眼,接着便投奔二龙山落草去了,他已经破罐破摔了,哪里还会有什么顾虑?

这才是所谓的真相。

《水浒传》中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若没有一点儿阅历,还真不一定看得透,所以"少不读水浒"确实有几分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