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男生李国耀,今年高考考了691分,被北京大学录取。
这消息传到村里,李家祠堂直接开了正门--在当地宗族规矩里,正门只在族中出重大荣耀时才开,上一次开还是二十多年前族里出了位省级劳模。
祠堂门口的红毯,是族里十几个老人踩着梯子挂的,从祠堂台阶一直铺到村口,足有五十多米。李国耀坐的头车是族叔公的车,红绸带系了三道,车头上的大红花是他奶奶连夜用绒布扎的。
后面跟着的八辆车,确实有几辆车牌号带666、888,族里长辈说,这是特意找同村开婚庆公司的亲戚调的车,图个"步步高"的彩头,不是专门找的豪车,都是村里人自己的车。
为啥开祠堂这么隆重?得说说当地的宗族规矩。李氏祠堂有两百多年历史,族谱上明确记着"族中子弟若登科及第,可开正门告慰先祖"。
过去几十年,村里考得最好的也就到重点大学,这次李国耀不光分数够北大,还拿过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二等奖,算是实打实的"登科",长辈们翻着族谱商量了一整夜,才定了开正门的日子。
那天去祠堂的人,光登记在册的李氏族人就来了三百多,还有邻村的亲戚。李国耀下车时,族里82岁的李老爷子拄着拐杖迎上来,给他戴的花环是用村里种的桂花和月季编的,老爷子说:"这花接地气,咱娃也是土里长出来的好苗子。"
进祠堂前,李国耀按规矩先给门口的石狮子作了揖--这是当地习俗,寓意"有勇有谋",他小时候跟着爷爷来祠堂拜年,就常看长辈们这么做。
祠堂里摆了28桌宴席,桌子是从村民家里借来的方桌,拼成长条。桌上的菜都是本地特色:梅干菜扣肉是各家妇女轮流蒸的,鱼丸是村口老作坊现做的。
男人们围坐时,聊的不只是热闹,有人说起李国耀初中时就常在祠堂角落的石桌上写作业,"夏天蚊子多,他就带个蒲扇,写题能写到天黑";女人们则在厨房帮忙,念叨着自家孩子暑假该报哪个补习班,"国耀妈说他每天早上六点就起来背单词,这点真得学"。
李国耀在台上讲学习经验时,手里捏着张纸条,是他前一晚写的。他说自己高三时也有段时间学不进去,爸妈没骂他,而是带他去看爷爷种的柚子树:"爷爷说树得慢慢长,急了就结不出甜果子。"
这话让台下不少家长点头,有个婶子当场就掏出手机记下来,说要讲给自家上初二的儿子听。
族里给的奖励是个红布包,里面有两千块钱和一本线装的《李氏家训》。长辈说,钱是族里公益金出的,家训是找老手艺人重新装订的,盼他"走再远也别忘了根"。
仪式最后,李国耀跟着长辈去祖宗牌位前鞠躬,牌位上最新的名字是他太爷爷,长辈指着牌位说:"你太爷爷年轻时没读过书,总说'家里要是能出个读书人就好了',今天总算能让他听见了。"
不光祠堂热闹,他住的小区也挂了横幅,因为同一小区还有个叫张宇的姑娘考上了北大研究生,物业特意在公告栏贴了两人的照片,标注了"2025年小区学子升学榜"。
晚上的烟花是小区业主凑钱买的,放了十分钟,物业经理说:"不是铺张,是想让孩子们知道,好好读书真能被全村人惦记。"
李国耀的爸爸是镇上的中学老师,教了二十多年书,同事说他常把"学生就得踏实实学"挂在嘴边,家里书架上摆满了教育类的书,李国耀的错题本上,还有他爸用红笔写的批注。
这孩子能考上北大,有天赋,更有家里从小到大的陪伴--他妈妈是护士,夜班回来再累,也会陪他做完最后一套题。
说到底,这事儿就是一个普通孩子,靠着自己的努力和家里的支持,考出了好成绩,让族人和邻里都为他高兴。没有那么多虚头巴脑的,就是实打实的付出,换来了该有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