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罪恶的轮奸事件后,印度高官对受害者的质问,撕开了这个国家深层次的性别暴力伤疤。
印度西孟加拉邦杜尔加普尔,一名23岁的女医学生近日遭遇轮奸暴行。这名就读于私立医学院二年级的年轻女孩,原本怀揣着成为儿科医生的梦想,却在一场深夜外出后遭遇了噩梦。
案件发生后,女孩身心受创,她的父亲表示女儿已"痛苦不堪",计划让她转学回老家奥里萨邦继续学业。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马马达·班纳吉对此事的回应--她不仅没有全力追责施暴者,反而公开质疑受害者为何在凌晨外出。
01 罪恶夜:女医学生的噩梦
2025年10月10日深夜,西孟加拉邦杜尔加普尔的街头,23岁的女医学生与一位朋友外出。这几名男子将两人强行拖至偏僻处,对女学生实施了轮奸。
受害者来自奥里萨邦的一个普通教师家庭,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医学院,是校内志愿者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案发后,她的父亲在医院陪伴她时告诉媒体:"她现在连听到'出门'两个字都会发抖"。
警方确认,通过监控追踪与目击者指认,已抓获3名涉案嫌疑人,另有1人因涉嫌望风被拘留。官方通报称,案件正按《印度刑法》376条(轮奸罪)展开调查。
02 荒诞回应:女性首长的"受害者有罪论"
案件本身令人发指,但更让人震惊的是官方的反应。西孟加拉邦首席部长马马达·班纳吉在公开场合质疑:"女学生在私立医学院读书怎么会在凌晨0时30分外出?这个责任要归谁?"
班纳吉进一步表示:"学生不应该被允许外出,他们必须保护自己"。她将责任归咎于校方管理不善,同时批评邻邦奥里萨邦政府"对类似案件无作为"。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受害者家属随后驳斥了班纳吉关于案发时间的说法,指出实际案发时间是在晚上8点到9点之间,而非午夜时分。这一细节使班纳吉的质疑更加站不住脚。
03 舆论风暴:从民间到官方的全面反弹
班纳吉的言论迅速引发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印度人民党领袖苏于达马宜姆达尔猛烈抨击,称其"指责受害者",并指出这种处理方式与2024年RG Kar医学院强奸谋杀案如出一辙。
全国妇女委员会也发表声明,谴责班纳吉的言论"荒谬"。委员会强调,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的思维模式只会进一步助长针对女性的暴力行为。
在社交平台上,印度网民表达了他们的愤怒与失望。一位网友写道:"为什么要在晚上出去?我的天哪,我为自己出生在印度感到羞耻……而且我愤怒,这句话竟然出自一个女人之口"。
还有网友反讽道:"还有人说她晚上不应该出去,那请问职业女性呢?护士、医生呢?如果家人生病了,不得不出去买药的女性呢?"
04 深层剖析:印度性暴力问题的恶性循环
这起案件揭示了印度性别暴力问题的严重性。根据印度国家犯罪档案局数据,2022年全国警方记录的强奸案达31516起,较前一年激增20%,平均每天发生86起。
而实际案件数量可能是记录数据的数倍,因为许多受害者因恐惧污名化而选择沉默。
在西孟加拉邦,性暴力问题尤为触目惊心。2024年该邦记录强奸案2817起,其中针对18-25岁女性的案件占比达42%。医学生群体因"作息特殊、常夜间出行"而成为高危人群。
更令人担忧的是,印度社会普遍存在的"受害者有罪论"思维。《印度快报》2024年民调显示,有38%的受访者认为"女性深夜外出易引发强奸",27%认为"受害者着装不当应承担部分责任"。
05 历史阴影:班纳吉的"指责受害者"模式
班纳吉的言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长期行为模式的一部分。《印度快报》指出,班纳吉在女性暴力案件上长期存在"怀疑受害者"倾向。
早在2012年,她就曾称"帕克街强奸案"是"捏造的"。2022年,她又质疑一名14岁少女遭性侵致死案是否"真的是强奸",甚至暗示为"恋爱纠纷"。
2024年8月,加尔各答RG Kar医学院一名31岁的女医生在医院内被强奸并谋杀。当时班纳吉承诺将采取行动,并表示支持死刑。
然而,类似悲剧仍在不断重演,暴露了印度系统性性别暴力的深层次问题。
06 曙光微现:变革的力量正在聚集
尽管面临重重挑战,但印度社会反对性别暴力的力量也在不断壮大。妇女权益组织"橙色旗"发起 "我有外出权"运动,吸引超200万名女性在社交网络分享夜间出行经历。
印度司法系统也正试图作出回应。联邦司法部宣布将推出"性侵案件快速审理计划",要求全国设立100个专门法庭,将审理周期缩短至6个月内。
印度高等教育委员会已紧急出台《医学院校园安全条例》,要求所有院校在3个月内完成三项整改:安装全覆盖监控系统、建立24小时安保巡逻机制、设立性侵应急响应小组。
更重要的是,年轻一代正在觉醒。杜尔加普尔的学生抗议活动已蔓延至全国,多地高校学生自发组织"反性侵工作坊",教授防身技巧和法律知识。
此案不仅是一起刑事犯罪,更成为印度社会性别观念的试金石。当抗议者举着"我的衣着不是同意,我的行踪不是原罪"的标语走上街头,他们挑战的是根深蒂固的"受害者有罪论"。
真正的安全不是让女性困在家中,而是让她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安全行走。这需要司法的硬度、治理的精度,更需要观念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