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派人来华访问,荷兰先和美国"划清界限",希望中国不对其展开"报复"。那么,荷兰能否真正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是否会因为荷兰的突然"转向"而放松反制?
最近几天,荷兰的态度出现了明显变化。荷兰经济事务大臣卡雷曼斯在公开发言中强调,荷方并非在美国的压力下,对安世半导体采取行动,而是出于所谓"防止技术外流"的考虑。几乎同一时间,英国《金融时报》披露,荷兰限制了与美国的情报共享,理由是担心特朗普政府可能滥用情报。这一系列表态释放出一个明显信号:荷兰似乎想在事情彻底失控前,与美国"划清界限",避免在中美竞争中被卷入其中。
这场风波的起点,是美国在9月底发布的所谓"穿透规则"。按照美方的新规,只要一家企业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其控股子公司也将自动被限制交易。安世半导体恰好是被波及的目标。作为中国闻泰科技在荷兰的全资子公司,安世早已深度融入欧洲产业体系,其芯片大量供应给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汽车制造商。
美国出手后,荷兰随即援引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商品供应法》,强行接管安世总部,对资产、知识产权和运营权限全面冻结。这一操作让闻泰科技失去了对核心资产的控制权。这是一起典型的"美国主导、欧洲执行"的事件。荷兰政府的动机,从表面上看,是维护所谓"欧洲技术安全",但从时间线看,却与美方新规的出台几乎同步。
可以说,这次行动是美国向盟友施压后的直接结果。可是,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出手制裁中国企业,并不意味着荷兰能从中获利。相反,它让荷兰在中美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处境。实际上,荷兰很清楚自己在这场风波中的被动地位。安世事件不仅影响中国企业,也直接威胁荷兰本国的半导体生态。
阿斯麦作为全球光刻机巨头,其供应链与中国市场高度耦合,年营收占比超过15%。如果中国采取更严厉的稀土或设备出口限制,荷兰的半导体产业将首当其冲。正因如此,荷兰才急着"澄清",希望中方不要将这起事件视作"中荷对立"的表现。
但问题在于,荷兰的解释并不能掩盖事实。美国与荷兰在芯片领域的合作并非一朝一夕,长期以来,美方在出口政策、供应链审查和安全标准上,都对荷兰施加强大影响力。从阻止阿斯麦向中国出口高端光刻机,到推动欧盟加入所谓"晶片联盟",美国的意图十分明确:把欧洲半导体体系,纳入自己的战略框架。而荷兰在安世事件中的行动,不过是这一逻辑的延续。卡雷曼斯声称"未受美国施压",显然说服力不足。
对此,中方的核心关切在于原则问题:中资企业投资必须受到保护,政治力量不能干预商业行为。荷兰若想与中国重建信任,必须在实际行动上恢复安世的经营自主权,纠正不当行政措施,并明确承诺不再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资企业。
同时,中方声明也明确强调,希望荷方坚持契约精神,维护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这种表态既显示了原则立场,也为后续谈判留下空间。中国并没有关闭沟通渠道,但希望荷兰从事件中吸取教训。
至于荷兰能否真正摆脱美国的影响?短期内恐怕很难。荷兰的经济结构与安全政策早已深度嵌入美国主导的西方体系,尤其在半导体领域,其关键技术、市场标准、出口许可几乎全部受制于美方规则。即便荷兰想表现"独立",也很难在实际操作中脱离美国轨道。
而中国重视的是规则和尊重,不是口头表态。除非荷兰在安世问题上恢复正常的企业治理结构,并明确保障中资企业权益,否则中国的反制措施不太可能撤销。中国的立场一向明确:不主动挑衅,但也不容被动挨打。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周内,中荷之间会进行高层接触。但最终能否化解僵局,还取决于荷兰是否真愿意纠正错误,而不仅仅是为了缓解眼前的经济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