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小餐饮的"求生术":是权宜之计,还是破局之道?
面对新规,各地小店想出了各种招,但大多透着无奈:
裁员缩编:西安的李记凉皮把5个全职员工换成3个兼职,"兼职每天干4小时,不用交社保,但高峰期根本忙不过来";
家庭作坊:广州的夫妻档烧腊店,老板干脆让妻子、父母"上阵","一家人不算雇佣,不用交社保,但累得直不起腰";
外包陷阱:有些老板找"灵活用工平台",把员工变成"个体工商户",结果被查出违规,罚了5万块。
这些方法都不是长久之计。中国政法大学劳动法专家指出:"小餐饮的核心问题是'用工灵活与社保刚性'的矛盾,光靠企业自救没用,得政策给'弹性空间'。"
四、破局思路:能不能给小餐饮一个"社保过渡期"?
其实,不少地方已有探索:
成都:对月营收低于10万的小餐饮,社保缴费比例降低3个百分点,由24%降至21%;
杭州:允许小餐饮按"季度"缴纳社保,缓解现金流压力;
青岛:建立"社保补贴池",合规缴费的小店可申请50%的社保补贴,从税收返还中列支。
这些政策的核心,是既守住"员工必须参保"的底线,又给企业留了"爬坡期"。就像深圳人社局的工作人员说的:"逼死小店,最后员工还是没社保;让小店活下来,慢慢规范,才能双赢。"
新规的初衷没错--让打工人老有可养、病有可医。但小餐饮是民生行业,承载着千万家庭的生计,也关系着我们楼下那碗热干面、那笼包子的温度。
或许,政策可以更"懂"小店一点:比如按营收定社保比例,像个人所得税一样搞"超额累进";或者对服务满3年的员工,政府补贴部分社保...
你家楼下的小餐馆涨价了吗?老板有没有提社保的事?来评论区聊聊,也转给开小店的朋友--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难处,或许就能推动一点点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