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宗室制度有多苛刻?两宋三百年,世袭罔替的爵位只有五个
自古以来,如何管理宗室便是王朝的重要课题。宗室既能成为皇权的支撑,也可能转化为皇权的威胁。汉朝与晋国曾因倚重宗室而引发宗室动乱;曹魏与明朝灭亡时,宗室却无力回天。
其他朝代虽也试图在利用与限制之间找到平衡,但宗室夺权之事仍屡见不鲜。唯有宋朝与清朝,几乎没有发生过宗室藩王篡位的事件。这两个朝代也被认为是宗室治理最为成功的典范。其中,宋朝的爵位制度尤其值得探究。

宋朝的爵位制度极为严格,甚至近乎苛刻。许多皇子终其一生未能获得爵位,即便获封,后代也大多无法承袭。两宋三百余年间,仅有五个爵位实现世袭,数量比清朝的"铁帽子王"更为稀少。
北宋开国后,将宗室爵位划分为十二等: 亲王、嗣王、郡王、国公、郡公、开国公、开国郡公、开国县公、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其中"嗣王"一级几乎不实际册封,形同虚设。
在宋初,世袭制度并未建立。只有周世宗柴荣的后代封为崇义公、孔子后人封为衍圣公,仍依传统由嫡长子继承。
按宋初规制,在朝的皇子及兄弟通常封为亲王,皇子之后则选一人封郡王,其余子孙视情况封侯或其他爵位。
然而规定与现实常有差距。北宋皇子往往先授"节度使",再逐步晋升为郡公、国公、郡王,最终才是亲王。封爵也由小国次第晋至大国,许多皇子甚至生前未能封王。例如宋太祖去世时,他的两个儿子仍未得封王。

宋太宗即位后,为压制宋太祖一系,虽表面上对诸子一视同仁,实际上多授外官职,如同普通官员,不按传统爵位继承。
此后,宗室子弟需凭资历争取爵位。如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封周王,其四子赵允良最终仅封华原郡王,其余三子二人为节度使、一人为州刺史,生前皆未得爵,死后才追封郡王或侯爵。赵允良五子中,除赵宗绛封国公外,其余四子均无爵位。
宋太宗之前,宗亲尚可出任地方官职,但开封府尹仅为虚职。至宋真宗时,宗室嫡系已被禁止出任实职,只能留居汴京,五服以内住宫中,五服以外可居宫外,但不得随意进京。
宋仁宗时,因皇室血脉稀薄,他本人无子,担忧宗脉难续,遂定下制度:爵位降至国公后不再递降。
如宋孝宗之父原仅为嘉兴县令,宋理宗之父本为平民,因获皇室赏识才得以显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