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间翻脸了?特朗普提出的一个要求,让日本举国大怒?(2)

2025-09-02 17:20  郑州广播电视报

内阁官房长官林芳正已经放话,"从未考虑以牺牲农业为代价";农相小泉进次郎直接指特朗普"存在明显事实错误",看似是态度强硬,实则是保命本能。你可以跟日本谈汽车,谈半导体,谈碳关税,但越过大米这条线,就是在自民党总部门口扯电闸。

把美方算计摊开看,也并非没有逻辑。特朗普一贯的谈判手法,是捏对方最疼的地方,换取其他领域让步。汽车领域的逆差确实庞大,2024年日本对美汽车出口约在400亿美元量级;而美国对日大米出口只有3.3亿美元,是两国贸易盘子里的"小数点后",但政治含金量极高。打大米,不是为了大米,是为了逼你在汽车与关税框架上交筹码。这次临门一脚把"买米"写进行政令,不仅满足美国农业利益集团的选举需求,也能向其他谈判对象展示"工具箱"里还有重锤。问题是,政治红线不是随便试探的。日本这次取消行程,不止是谈判姿态,更是对国内说"我们不是凡事点头"的宣誓。

日本被逼到了要给美国"划线"的时刻。取消行程不是断裂,而是把红线画粗。等到白宫意识到"米是雷",谈判桌上就会换一个议题--美国并不缺筹码,能源、关键矿产、医疗器械市场准入、数字贸易标准、数据跨境规则,任何一项都比"举国大怒"的大米更容易换取对方的让步。至于盟友之间的信任裂痕,修复起来没那么快,因为大家都看见了:当选战来到门口,盟友也会被拉去垫脚。

美日这场"米上谈兵"的风波,不会终结双边经贸,也不会瓦解安全同盟,但它会在日本政经系统里留下一个深刻的注脚:风险不是来自遥远的对手,也可能来自近处的朋友。东京或许会做两件事,一是把与美国的经贸承诺尽量"条款化、自动化、可退出化",减少被"行政令"牵走的空间;二是把自身的国内政治红线在谈判早期明确告知,让对方少走弯路。

日企的资本开支、供应链迁移、美国本地化增资、对美投资基金的落地进度,这些"冷数据"会在接下去的季度报表与官方修正里悄悄写出答案。

这次日本突然取消访美,是一次罕见的集体抗议,也是对特朗普"极限施压"外交的正面回怼。大米问题表面是贸易,实质是政治。日本想让美国明白,有些底线,碰了就真的玩不下去了。美日贸易战这出戏,只会越来越烧脑,谁都别想轻松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