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外交部近期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不排除与中国、俄罗斯重启三方合作机制,探讨全球和地区合作问题。这并非空穴来风。俄罗斯长期以来积极推动这一机制,希望借助中印两国的能源需求和市场潜力,在亚洲形成"铁三角",联合应对西方压力。对俄罗斯而言,能源出口是其经济命脉,中印作为主要买家,合作能直接对冲制裁损失;对中国来说,稳定的能源供应和区域合作同样重要;对印度而言,加入这样的机制既能提升自身战略价值,又能以此为筹码与美欧谈判。
但现实没那么简单。印度的心态始终带着"摇摆"--既想从俄罗斯低价买油,又不愿彻底得罪西方;既想借中俄合作增加底气,又担心过度依赖俄罗斯影响与西方的关系。中印之间的边境问题,更是横亘在三方合作前的障碍。过去几年,印度在金砖国家扩员、稀土联盟等议题上的反复态度,让中俄对其合作诚意存疑。毕竟,印度历史上多次在关键问题上"翻脸",这种"工具性合作"的口碑,不是靠一句"重启机制"就能扭转的。
印度的算盘打得很精:用"倒向中俄"的可能性,换取美欧让步。比如,美欧若放松关税限制,印度可能降低重启合作的调门;若西方继续施压,印度便提高"中俄牌"的分量。这种"两边叫牌、坐地起价"的策略,本质上是印度在大国博弈中惯用的投机手段--既不想失去西方的"胡萝卜"(技术、军售、政治支持),又想保住俄罗斯的"折扣油",还想在中俄面前刷存在感。
莫迪(资料图)
但北约的最后通牒,真能逼印度就范吗?答案是否定的。对印度来说,能源安全是底线,85%的进口依赖决定了它不可能轻易切断与俄的能源合作。更现实的是,印度清楚自己的战略价值--作为"印太枢纽",它在西方遏制中国的布局中仍有利用价值。美欧不会真的逼印度"鱼死网破",最多在关税上松松口、在制裁条款里留些余地。
这场博弈的走向,最终取决于各方利益的平衡。印度用中俄当"救命稻草",本质上是想在美俄之间找平衡、在东西方之间赚差价。但历史早已证明,真正的战略自主从来不是靠"摇摆"换来的,而是靠明确的立场和坚定的行动。对印度而言,与其把精力花在"拿中俄当牌打",不如好好想想如何平衡能源需求与外交自主,如何在复杂局势中守住自身利益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