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春:至少6440亿日元!日本外务省是怎么花掉这些钱的?

2025-08-30 09:30  观察者网

【文/复旦大学新闻学博士研究生 姚春】

近日,媒体报道日本外务省花费数百亿日元大搞"形象工程",引发国内外舆论场关注。在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日本不仅不反思历史,反而试图通过这种手段重塑历史,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

实际上,为了扭转二战时的侵略者形象,日本外务省长期以来一直在不遗余力地进行"记忆重塑"工程,企图摆脱战败国、侵略者的身份,成为"正常国家"。因此对内长期肆意篡改二战日本侵略史、淡化二战日本侵略形象、刻意塑造受害者形象,对外塑造本国在被侵略国家中的形象、培养目标国家亲日群体。此次曝光的日本外务省形象经费,就是其对外"记忆重塑"工程的具体实践。

微博上也有博主(ID:渣子的查)针对这个问题做了调查,从所调查的数据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两个重要信息:一是资金量远远不止数百亿日元,二是日本的安排是非常细致的。

这里有个统计范畴的问题。所谓的"海外战略信息传播"工作,涉及的内容非常庞杂。如果根据日本外务省历年来的"战略性对外传播"预算统计,除去2021年因为疫情导致的畸形情况,实际上日本用于海外战略传播和亲日派培养的费用累计可以达到约6440亿日元!具体来说:

·2015年(平成27年)为700亿日元

·2016年(平成28年)为541亿日元

·2017年(平成29年)为559亿日元

·2018年(平成30年)为810亿日元

·2019年(平成31年)为712亿日元

·2020年(令和2年)为742亿日元

·2021年(令和3年)为2531亿日元

·2023年(令和5年)为479亿日元

·2024年(令和6年)为597亿日元

·2025年(令和7年)为662亿日元

如此巨额费用,日本又是如何花掉的呢?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日本再一次体现了其独特民族性,即"专注于战术细节的雕琢,而从无战略之考量"。

我们挑几个有代表性的年份展开观察:

一是2015年日本方面的多重铺垫。

2015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开始,当复兴的中国重申战争性质之时,日本方面明里暗里展开了对内对外的记忆重塑。他们的策略是:战略性对外沟通;基于积极和平主义,为全球议题做出贡献;推进、支持"安倍经济学"的经济外交;积极且战略性地运用政府发展援助(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促进外交政策执行体系的飞跃。

所谓"战略性对外沟通",即专门针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70周年(日语原文:戦後70周年)所涉及的战略推广。之所以采取如此积极的对外"交流",是因为日本方面认为中国和韩国在全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美国开展的"反日"活动取得了重大成功。如:

2007年,美国众议院通过决议,要求日本就慰安妇问题道歉;2010年,全美各地掀起了树立慰安妇纪念碑和雕像的运动,并且在历史书中将旧日本军队强征慰安妇的内容编列在内;2014年安倍上台之初,就遭到了《纽约时报》的批评。该报指出安倍政府篡改日本侵略以及慰安妇历史的行为是严重错误。

当时的安倍政府视此等情况为严重危机,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沟通战略,强调"强势外交",而此策略正是安倍第二任期所谓"战略性对外沟通"的基本内核。

2017年,在旧金山圣玛丽广场树立的慰安妇纪念雕像与一旁的金学顺女士塑像。

就其行动而言,与之前业已存在的项目不同,2015年的预算中创设了两个新的工作方向:

第一个新方向为在相关国家创设用于展示日本形象的"日本之家"(Japan House)。其主要的工作内容是"设立海外公共外交中心、以传播日本的真实身份和多元魅力"。为此,2015年财年预算中有35.9亿日元拨付给了"日本之家"的建立,目前开设地点包括伦敦、洛杉矶和圣保罗。前两个城市是日本对欧美国家进行沟通的重要枢纽,圣保罗则是日本侨民的重要落脚点。此外,"日本之家"还被用于配合"酷日本战略",旨在通过"全日本"行动加强海外沟通。

第二个新方向为培养亲日、知日、有日本意识的人士。报告指出,日本政府提供总计77亿日元的经费用于培养亲日、知日分子。其中10.4亿日元用于促进日语教育,12.5亿日元用于加强对海外日本研究机构和组织的支持。同时,新增28.8亿日元预算,用于扩大交流、培养亲日派人才。

除此之外,外务省维持了2014年关于日本外交智库以及"国际妇女与女性研讨会"的总计9.5亿日元,试图向国际社会宣传日本在领土完整、历史认知和积极和平贡献方面的"正确形象",并通过宣传日本传统文化和"酷日本"等多元魅力,增进国际社会对日本的理解。

并非巧合的是,我国前几年陷入"外务省资助大V风波"的某些大V等人所涉活动,正出自此项预算。该预算还包括了日本政府对其他国家的情报工作。例如用于监测相关国家驻外使团动向以及主要国家涉日报道工作的6.7亿日元。还有加强日本驻外使团宣传活动的4.1亿日元。其中就包括相应的媒体培训活动。

以上这些细节,外务省在其2016年的外交蓝皮书中作为"工作成果"进行了公开展示。

二是2015年后日本的具体实施。

2016年,由于日本将举办G7伊势志摩峰会,其"野望"在该年预算中明确为实现"放眼世界版图的外交"。根据外务省官方报告,"战略性对外沟通"仍是重点项目,并且要求维持不低于此前500亿日元的总体预算。目的在于"进一步利用本年度开始的海外战略传播预算,加强'全日本'传播工作,牢固树立并传播日本的'真实形象'和'多样魅力',为扩大亲日人士和知识分子群体做出贡献"。其中主要的工作与2015年大同小异。

2016年的"战略性对外沟通"总预算为541亿日元,其中349亿以ODA的形式拨付。向"日本之家"拨款42亿日元,培养亲日派人士的经费提高至160亿日元。其中,2000万日元用于加强国际传播,4.7亿日元用于加强与海外媒体的沟通,7.5亿日元用于研究分析日本及其他国家在主要国家的影响力,并在此基础之上开展有效沟通。

2017年,"战略性对外沟通"总计预算559亿日元,301亿日元由ODA形式拨付。其中83亿日元用于加强与日本相关的国际舆论分析和国际传播能力、与外国媒体的沟通以及加强国内智库。该年新增5亿日元,用于支持开展领土和历史学术研究以及国际传播的国内智库活动。根据外务省"为扩大交流、培养亲日人士、了解日本人士做出贡献"的专门账目报告,该年用于培养亲日派人士的预算约为27.6亿日元。

2018年,"战略性对外沟通"再次大幅调涨。根据外务省的报告,本年度较上一年增加297亿日元,达到810亿,其中ODA形式528亿。或许是为了纪念明治天皇登基150周年,外务省将海外相关的明治天皇研究活动也纳入了日本"正确形象"的工作之中。

而外务省的目标也变得更有"扩张性",比如将原先的措辞调整为"传播日本的正确形象,帮助国际社会理解日本的政策和举措";从长远角度增加亲日、知日人士的数量,提高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存在感、被理解程度以及好感度。更具有野心的是,该项目还提出了新的目标:通过无偿援助和技术合作,培养亲日有为的年轻政府官员。

该预算同样有参议院外交防卫委员会调查室的注解版本,其中提及的预算总额比外务省版本少了100亿日元左右,但也达到了708亿日元的总量。其中9.4亿日元用于加强与海外智库的合作,5.1亿日元用于支持国内智库开展领土和历史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对外沟通活动。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该年度亲日派培养预算为约26亿日元。

2019年,外务省借大阪G20峰会,提出"加强外交能力"的目标。"战略性对外沟通"预算总计712亿日元,ODA形式为477亿日元,总体工作内容未发生重大改变。其中"日本之家"建设预算36.2亿日元。用于支持与国内外智库的合作,包括支持对领土、主权和历史的研究,以及加强对外国媒体宣传日本的政策和举措的预算达57亿日元,亲日人士培养经费为约23.5亿日元。

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蔓延,在参议院的预算报告中,虽然提及"战略性对外沟通",但是并未将其作为重点主题突出介绍,而是置于"加强与国际社会协作配合,推进'包容性'外交"的题目之下,总预算为2531亿日元,ODA形式为2158亿日元。在该年度,日本外务省从更加重视宣传日本的政策、倡议和立场;宣传日本的多元魅力;培养亲日人士和知识分子三大支柱入手,进行所谓的战略性沟通。

在其2021年的白皮书中,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日本外务省已经开始有意识地为旧日本帝国的法西斯标志旭日旗脱敏、翻案。外务省狡辩称,"针对一些对旭日旗的、不基于事实的批评,我们一直在通过各种方式提供有关旭日旗的准确信息,以获得国际社会的理解,例如在外交部网站上发布多语种的国旗说明材料"。在其海外视频网站的宣传中,更是称"旭日旗"为日本传统文化,但其评论区却是关闭状态。

2023年,鉴于俄乌冲突的影响,外务省将"战略性对外沟通"列入"加强对信息战等'新作战方式'的应对"板块,主体工作内容增加了"情报战准备"内容,其中新增加强社交媒体监测、信息分析和传播的2.1亿日元预算。

在"战略性对外沟通"方面,也增加了多项行动计划。例如,专门为日本排放核污染水的外宣工作提供1.5亿日元,增进对日本核污染水的"理解",促进日本农林水产品的出口。在培养亲日人士方面更是超越往年,为国际交流基金提供了128亿日元。此外,还有2亿日元款项,用于邀请部长级和战略实施层面的官员。

2024年,相关工作主题合并为"虚假信息对策/加强战略对外沟通和信息安全"。其内容主要划分为四个方面:加强打击虚假信息的措施。进一步利用私营部门的专业知识,培养专门人才。利用人工智能,提高情报收集和分析能力;加强对外战略沟通。

主要包括领土、主权、历史问题和核污水排放;建设和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搭建零信任网络架构(ZTA);促进对日理解。包括人文交流、日语学习援助(包括营造接纳外国人才的环境)、日本之家、推进日本研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日裔日本人及日本人社区、留学生的接收与交流等。

本年度总预算597亿日元,其中9.2亿用于加强外务省对认知领域信息战的监测、分析和传播。117亿应用于培养亲日人士,只不过在外务省的报告中不再明确称其为培养亲日人物的预算。但比较2023年预算,对应的正是亲日派培训类目。

2025年,总项目名称改为"加强信息战时代的努力"。更新报告后的总预算为662亿日元,其中用于培养亲日人士的预算进一步提高至136亿日元。日本协力协会也为加速亲日人士的培养提供了额外支出。

2024年8月7日,日本启动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污染水第八轮排海

综上,从2015年开始,日本外务省为洗白日本形象的花费并非560亿日元而已,而是除去疫情最为肆虐的2021年外,每年不低于500亿日元的预算投入。疫情后,用于培养亲日人士的预算比例更是暴涨。预算的10年总计约为6440亿日元,折合美元约为43.84亿。若换算为人民币,则是约313亿。要知道2020年日本经济产业省核污水处理报告中,直接排海的花费预计是34亿日元,而蒸汽排放的选项是349亿日元,也远比不上日本一年的洗白费用,排海的花费甚至没有近三年用于培养亲日人士的零头多。

换言之:10年间,日本用于为丑恶历史涂脂抹粉的经费,是其核污染水排海预算的189倍。(感谢微博ID:渣子的查,做的全面调研。)

有了外务省这些"不遗余力"的工作,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日本年轻人总是奇怪自己为什么要被中国人"仇视"?他们甚至知道这段历史后都会心生疑问,"那是历史上的日本人做的恶,为什么需要我们去承担?"这就是被日本官方长期塑造的结果。

当日本官方把二战日本的罪恶轻描淡写地用看似"客观"的笔触写下时,笔触下被屠杀的人命与哀号是断然不会出现在日本人的课本上的。当日本官方刻意压缩二战日本历史时,能够留存在日本人课本上的仅仅是一些干瘪的符号,而符号背后整全的、血腥的、残忍的历史则被驱逐的荡然无存。

历史叙事是线性叙事,它会用文字告诉我们历史的时间地点人物发展结果意义,我们看待历史如同在一个时间轴上整体把握,久而久之我们会形成一个非常系统的历史世界和框架。我们中国人就是"历史叙事"的典型群体。

但后历史叙事是碎片化叙事,它会用各种技术图像去呈现历史的瞬间切片。比如911、俄乌冲突,这些历史信息都是通过社交媒体以局部碎片化的形式进入我们的大脑的。相比于线性历史模式,此种模式是利用"被捕捉""被阅读"的形式传递给我们的。它们具有共时性、即时性和表象性,但却不具备以历史与逻辑为核心的理解框架,人们进入了以感官捕捉与图像想象为主导的"后历史"世界。

日本人会说"我们已经遭遇了核弹,我们是受害者",就是因为今天的日本人看到的是被他们权力授意下,利用技术图像重现日本被核爆后惨状的结果(想象一下,日本人会不会也用技术图像重现他们在中华领土上的暴行?)。所以,年轻的日本人看到的并不是完整的、逻辑的历史,而是一个完全碎片化的、被拼贴起来的历史。他们只会对片段的历史有感觉,而仅存的片段还是被阴阳笔法留下的碎片。

但对于中国人来说,那段屈辱的历史我们怎么能忘,又怎么敢忘?忘记或允许日本人的篡改,不仅仅是对我们先辈们的折辱,从个体角度而言,这也是结结实实的背叛,背叛了自己的记忆、背叛了自己和民族的关系。先辈们不是和我们无关,没有他们,我们又从哪儿来?

记忆是如此强大,它可以把90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14亿中国人统合起来;但它也可以非常脆弱,日本四岛几亿人就可以抹除那段记忆。他们宁可绞尽脑汁、挖空心思地去搞阴谋,也不愿意正视历史。而无数的历史教育我们,不好好上历史课那就只能被历史再上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