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太平洋舰队的登陆艇编队在千岛群岛附近海域展开大规模实战化演习,登陆部队、装甲装备与海空火力协同演练的画面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
在俄乌冲突持续胶着、东北亚局势暗流涌动的背景下,俄罗斯这一突然动作难免让外界猜测:其是否打算在远东地区动手?
俄罗斯远东的战略锁钥
千岛群岛之所以成为焦点,核心在于其不可替代的地缘战略地位,这片位于鄂霍次克海与北太平洋之间的岛链,北接堪察加半岛,南连日本北海道,由56个岛屿组成。
总面积约1.56万平方公里,对俄罗斯而言,它既是太平洋舰队进出太平洋的重要通道,也是拱卫鄂霍次克海战略堡垒的前沿屏障。
鄂霍次克海是俄罗斯战略核潜艇的关键活动区域,千岛群岛的控制权直接关系到俄海基核力量的生存与威慑能力。
从资源角度看,千岛群岛周边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油气资源以及黄金、白银等矿产,是俄罗斯远东经济开发的重要支点。

而从历史与主权维度,俄日两国围绕南千岛群岛(日本称北方四岛)的主权争议已持续数十年,这一争议既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遗留问题,也是俄日关系正常化的最大障碍。
俄罗斯在千岛群岛常态化部署军事力量并定期举行演习,本质上是对自身主权的强化宣示,更是对该区域战略利益的牢牢把控。
多重压力下的战略回应
此次登陆艇演习看似突然,实则是俄罗斯对近期地区及国际局势变化的针对性回应,而非无的放矢的动手前兆,从内部视角看,俄乌冲突已进入长期化阶段。
俄罗斯需要通过在远东地区展示军事存在,证明其双线战略威慑能力,既在欧洲方向应对北约东扩压力,也能在远东方向维护核心利益,避免出现顾此失彼的战略被动。

外部因素则更为直接,日本近期在军事与外交上的动作频频:不仅加快推进防卫能力强化计划,将防卫预算提升至GDP的2%,还与美国深化军事同盟,多次在西南诸岛举行联合军演。
甚至公开表示要以和平方式解决北方四岛问题,其对南千岛群岛的主权诉求呈现主动出击的态势,此次俄罗斯演习针对性极强。

参演的蟾蜍级登陆舰可搭载数十辆装甲战车和数百名海军陆战队员,演习中还融入了电子对抗、无人机侦察与火力引导等现代化科目,模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夺取岛礁控制权的全过程。
这种高强度的实战化演练,明显是对日本相关动作的警示,日本防卫省随即表示已通过卫星和侦察机密切监控俄演习动态,这一反应也印证了演习的威慑效果,俄罗斯意在通过清晰的军事信号,表明以武力捍卫主权的坚定立场。

另一方面,美国在印太地区的战略布局持续加码,频繁联合盟友在西太平洋举行军事演习,试图构建针对俄罗斯和中国的包围圈。
千岛群岛作为俄罗斯在印太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自然成为其反制美国霸权的前沿,通过登陆艇演习,俄罗斯既能向美国展示其在远东的军事投送能力,也能为盟友传递战略支撑信号,进一步巩固俄在地区事务中的话语权。
动手还是威慑
判断俄罗斯是否想动手,关键在于区分其战略威慑与主动进攻的界限,此次演习显然属于前者,而非开启新冲突的信号,从军事行动性质来看,演习以防御性登陆作战为核心科目。
重点演练部队在岛礁环境下的阵地构筑、火力掩护与协同突击能力,参演部队还特别进行了抗登陆反制演练,模拟击退敌方海上突击力量。

本质上是御敌于岛链之外的防御性部署,而非针对某国的进攻性准备,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在演习前按国际惯例通报了相关信息,并未刻意隐藏行动意图。
这种透明化威慑更凸显其避免局势误判的理性考量,从后勤保障来看,俄罗斯近年来持续加大对远东地区军事基础设施的投入,在千岛群岛修建了现代化军港、机场和物资储备基地。

此次演习也同步检验了后勤补给线的畅通性,这既是为提升防御能力做准备,也从侧面说明其无意主动挑起冲突,而是要构建长期可控的安全环境。
从外交逻辑来看,俄罗斯当前的核心诉求是打破西方制裁、巩固俄乌冲突中的战略主动权,而非在远东地区开辟新战场,千岛群岛问题虽与日本存在争议。

但俄罗斯始终坚持主权不容谈判的底线,同时也希望维持与日本的务实合作,避免将其彻底推向西方阵营。
此次演习更多是通过秀肌肉的方式,遏制日本在主权问题上的激进倾向,为双边关系划定红线,此外,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军事部署始终与中国保持着良性互动。

中俄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协作聚焦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反对外部势力干涉,两国在联合军演、能源合作等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为远东地区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俄罗斯此次演习并非针对第三方,而是其维护自身主权与地区安全的正常举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