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甘蔗农场主理人让游客发劝退朋友圈

2025-11-25 09:43  头条

从11月11日到24日,一个"9.9元偷甘蔗"游戏把眉山青神的田地挤满人:客流暴涨、甘蔗被浪费,他临时加收2.99元入场费、统一9.9元/根,被NPC抓到当众表演,现场上千人并有部门协助维持秩序

事情起得很简单,童鹏飞在自家地里搞了个"偷甘蔗"体验,偷成了只要9.9元,偷不成被抓到就15.9元,晚上还免费给啤酒和烧烤,一开始也就六百个点赞,大家当个新鲜

没想到11月14日他发了段黑夜拿手电追人的视频,一下子六万点赞,热度冲上去,人潮就像顺着手机屏幕涌进了田地

说白了,流量把一块地,变成了半个游乐场

热闹背后很快露出成本的脸

地里有人一连砍几根又不带走,有的当场啃两口就丢,泥地里横七竖八都是折断的甘蔗

他在镜头前说"我不是大老板,没有钱去亏",语气不激烈,却挺硬,因为浪费就是实打实的亏

更扎心的是,客流越大,这边的运营压力越高,地边的塑料凳子堆成小山,纸杯一袋袋往外扔,忙到手都发抖

客人多到什么程度?

11月22日晚上,上万人往这片地里汇,路两边满是车,最后大家只能步行一公里进场

村委和交警来了,拉起警示线,维持秩序

那一晚的画面像春运的火车站,只是把站台换成了甘蔗田,手机灯点点,孩子笑,狗在腿边绕,热闹得让人忘了这是个农户的地

我站在屏幕前都替他捏汗,这真不是一个人能扛的流量

第二天凌晨,他摁下了收费的按钮,宣布加收每人2.99元入场费,下午又解释缘由:浪费太多,自己兜不住

同时规则也调了,无论偷成偷不成,甘蔗统一9.9元一根;

被NPC抓到不再加价,改为当众表演唱歌跳舞或做俯卧撑

换句话说,把"加价的尴尬"变成"表演的乐子",既守住价格,也让气氛不散

营业时间也从通宵模式收紧到凌晨三点,免得自己和志愿者都垮

直播间里的一幕挺暖心

周边大学生主动来当NPC,村里叔叔阿姨把甘蔗一捆一捆打包,小白狗跟着大爷巡田,田中央空地成了打卡点,大家排队合影

有人问甘蔗够不够,工作人员把镜头一转,连片的甘蔗林在暗夜里摇,回应两个字:管够

当地相关部门也一直在现场维持秩序,提醒注意安全,灯光和反光锥把临时通道照得清清楚楚

到11月23日晚到24日,他说入场费可能还要再调,正在和相关部门协商

这不是想多收,而是现实逼着往"控流、控成本"的方向去

他在直播里坦白,最近每天只睡一两个小时,"不敢停,停不下来,继续又亏本"

说白了,热度是甜的,压力是硬的,怎么平衡,才是这场活动的真正考题

把这件事放大一点看,它踩中了近两年乡村文旅的脉

阅海欢乐岛西侧的亲子农场在九月走红,十五亩林地,就靠耕种体验、亲子游戏和露营团建,主打"没那么商业的慢生活",年轻人爱得很

更广的背景是,联合国旅游组织把中国十五个乡村评为"最佳旅游乡村",那些村庄凭借传统民居活化、生态保护、文旅融合,给出了"历史与现代创意结合"的路径

这说明,乡村不只是打卡点,更是生活方式的舞台

数据也在支撑这股潮

2024年前三季度,全国乡村旅游接待22.48亿人次、收入1.32万亿元;

2025年一季度接待7.07亿人次、收入4120亿元;

到2024年底,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成1597个

客源从城市短途客,延展到更广的全域客群,流量变大是真事,但难题也跟着来了:基础设施短板、服务标准化不足、体验质量不均

这不正是童鹏飞面对的现场版本吗?

报告层面的建议更具体

《十五五乡村文旅发展机遇与挑战研究报告》提到,要从"流量热度"转向"质量深度",政策也从"全面推进"转"精准赋能",甚至明确农用地可兼容5%的文旅设施

另一份研究提出"体验厚度、消费浓度、链接深度"的协同创新,研学旅行、主理人经济、Workation成为重要方向

我认同这点:把一块地变成一种学习和停留的场景,才能让人愿意多花时间和钱,也减少"来一趟就走"的浪费

拉几个可落地的对比

广西阳朔的道山村,靠"自然农法私塾"把水稻文化做成课程,开"自然农法""一粒米的故事",让游客不只是看稻田,而是理解一碗饭怎么来

最终形成"研学+生态+文化"的模式,游客更粘,农产品也更好卖,村民增收是看得见的

海南屯昌的"水晶之缘"民宿,用"政府投资+专业运营+村集体分红",盘活闲置校舍,七成员工用本地村民,配套生态观光和农事体验

结果是"资产盘活+产业融合+收益共享",九成以上农户从分红里吃到甜头

这两例子,都在提醒我们:乡村文旅要有方法论,不能只靠一时热闹

回到甘蔗田,我更想说的是把这场活动往"可持续"上去修

其一,控流分时预约,把"蜂拥而至"变成"柔性排队";

其二,设置"一人一根"的上限,现场设回收点和折断甘蔗再利用的说明;

其三,引入"志愿者积分"或"村民股份"的利益联结,让帮忙的人有可见收益

有业内人士提到,"土地股+资产股+劳务股"的机制能让农户深度参与、共享增量,这样活动才不会一边热闹一边心慌

其四,体验要升级,不止"偷",还可以加上"砍甘蔗小课""甘蔗汁手摇坊""农具博物小角""田间安全训练",把乐子做厚

说白了,把一根甘蔗背后的知识、工夫和安全常识讲明白,就能把"买一根"变成"多停十分钟",消费自然也就浓一点

其五,服务要标准化,停车、照明、医务和垃圾处理列成清单,有应急预案,志愿者有培训流程

这些听起来不浪漫,但它们是把热度稳住的底盘

我在直播里看到一个细节:抓到"偷"的人要表演才艺,唱两句或做二十个俯卧撑,旁边的小朋友拍手,老人笑得眯眼

这一刻的乡村,是有烟火气的,是活人的舞台,不是被流量吞没的背景

也有人在弹幕里问:"这会不会把乡村变成景区?"

这问题不糟,反而是提醒

乡村当然不能只剩"景区感",它得保留劳作的节奏和人的关系,但也不该拒绝新玩法,关键在尺度和参与

截至11月24日,活动仍在进行,相关部门持续介入协调,入场费和后续运营方案在商议

这一步需要耐心,也需要专业

如果把这次试验走成"主理人经济"的一个样本,既保住农户利益,也把游客体验做厚,那它就不只是网红活动,而是一条新路径

最后一句话:流量是风,质量是根,公共秩序是桥,三者搭起来,乡村文旅才能从一阵子热闹,走到长久的日常

我希望下次再看到这片甘蔗田,灯还是亮的,人还是笑的,浪费少了,睡眠补回来了,大家还能在田边坐一坐,听一听风过甘蔗的声音

这不就是很多城里人愿意跑来乡下的理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