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最后一致通过修改4年条款,全党为阿扁量身打造解套参选的捷径,陈水扁和许信良拼大选、而非争党魁,因为各界公认时任民进党主席林义雄没有参加大选的野心,没有搅局的能力。
2016年大选,国民党面临"换柱"争议,当时国民党主正是朱立伦,蓝营网内互打,成就民进党第二次政党轮替的空前契机。民进党内公认当时政治明星蔡英文最有实力,英系大战略主张先取党魁再战大选,避免后院失火;形势比人强,苏贞昌先在2014年宣布不连任民进党主席、2015年再宣布不角逐大选,等于提前认输让给蔡英文参加大选。一向霸气的苏贞昌竟甘愿大局为重,其实起源于2010年他曾任性强争台北市长参选权,结果败选反受重伤,埋下"苏蔡之争"转捩点。
2020年蔡英文大选竞选连任,党内对手赖清德硬要提早出头拼初选,时任党魁的蔡英文掌握党机器优势,赖清德在初选过程被打趴,还一度向小英网军求饶。这次事件造成两大影响:其一,"蹲下再跃起"的苏贞昌后来获得蔡英文充分授权,成为史上任期最长的"行政院长";其二,赖清德记取教训,2024年挑战大位前,必先取下民进党主席宝座,确保在党内初选可获得主场优势。
民进党为了政权,可以无所不用其极,国民党却常自缚于温良恭俭让。国民党主虽然不是当选的票房保证,但党魁和大选候选人"二合一",至少不会出现当家闹事的"破坏王";朱立伦有参加大选的经验和能力,"换柱"阴影却挥之不去,卢秀燕虽然讲求团结、人和,但国民党主席仍是前往大位的"通关密码",加上民进党大罢免步步进逼,时空环境大不利,国民党有志大位者必须调整思维。
国民党2000、2024年大选情势都曾一度看好,但时任国民党主席吴敦义、朱立伦赢了地方、输了国民党中央,讲功劳却似政治情勒,因为功劳再大还是没有执政权来得大。政治人物常自诩"成功不必在我",却往往知难行易,小部分说自己、大部分剑指别人。
赢非赢、输非输,国民党过去几年虽在百里侯、议会席次有所斩获,但政党不轮替、政府再空转,全民都是输家;如果赢了国民党主席、却输了大位,永远的在野党说得再天花乱坠,仍只是天马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