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此番表态,立即引发欧洲震动,通话结束后数小时,德国总理默茨宣布欧盟将于5月20日投票通过第17轮对俄制裁,针对俄罗斯的"影子油轮"和能源、金融领域实施更严厉限制;法国总统马克龙同步推出新制裁措施;英国首相斯塔默则警告"不会允许普京拖延停火"。
这背后反映出一个趋势:西方对俄政策的主导权,正在从美国手中向欧洲转移。过去,欧美在对俄问题上基本由美国说了算,可如今,美国逐渐抽身,欧洲国家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当然,这也意味着欧洲必须学会自己处理地缘政治危机--乌克兰问题,变成了摆在欧洲国家面前的一张试卷,过去他们是跟着美国答题,现在则必须独立作答。
不过,欧洲能否答好这张试卷,目前来看并不乐观。一方面,欧洲内部并不完全团结,各国诉求不同;另一方面,俄罗斯在能源、地缘和安全层面对欧洲仍有很大影响力。更重要的是,特朗普的退场不是暂时的策略调整,而很可能是长期趋势。
从这一点分析,后续乌克兰可能会被迫调整立场,接受更多妥协。此前,泽连斯基在与特朗普的通话中,依然坚持乌方条件不变,但未来如果完全失去美国支持,他还能否坚持目前的底线,值得怀疑。
总之,从整体来看,特朗普的退场,标志着美国正式承认在俄乌冲突中难以达成预期目标。他曾自信满满地宣称自己能快速解决俄乌冲突,但事实证明,地缘政治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他的想象。不过,他放弃的,或许将不仅是一个外交计划,更是对美国在全球事务中一贯主导地位的自信。
至于未来俄乌局势的演变,则取决于几个变量:俄罗斯的耐心与策略、乌克兰的底线与妥协、欧洲的协调与执行力,还有最关键的--美国到底是不是说退就真退,虽然特朗普现在做出了明确表态,但变数仍然存在。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认,美国搞不定俄乌冲突--特朗普亲自承认了这一点。当他挂断普京电话的那一刻,或许也是美国全球影响力"减一分"的瞬间。这场冲突的最终结局,或许不取决于某一大国的意志,而是多方博弈与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