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7 日 13 时 52 分,农历六月十四,我们将迎来立秋节气。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三个节气,立秋标志着阳气渐收、万物内敛,从繁茂生长转向成熟结果。但此时暑气未消,民间有 "秋后一伏" 之说,真正的秋凉往往要等到白露之后。老辈人常说 "立秋是个坎,晴雨定丰年",这句看似简单的农谚,实则藏着古人对气候规律的深刻洞察。
立秋,农民,温暖冬至,立冬,玉米,秋天打个卡,你好
一、早立秋与晚立秋:凉飕飕还是热死牛?
民间有 "早立秋凉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的说法。这里的早晚有两种划分方式:一种以农历七月为界,若立秋在六月则为早立秋,七月则为晚立秋;另一种以时间点划分,0 点至 12 点为早立秋,12 点至 24 点为晚立秋。今年立秋在农历六月十四、公历 8 月 7 日 13 时 52 分,属于 "晚立秋",按农谚预示,立秋后可能仍有持续高温,"秋老虎" 发威的概率较大。这种说法虽无严格科学依据,但反映了古人对气候的观察。晚立秋时,夏季余热未散,副热带高压可能再次北抬,导致气温回升。例如 2023 年晚立秋后,南方多地出现 35℃以上高温,持续十余天才转凉。不过,现代气象学认为,立秋早晚对气温的影响并非绝对,还需结合大气环流、太阳辐射等因素综合判断。
立春,农产品,小暑,处暑,气象,天南海北庆丰收,大暑,土地神,红薯,立夏,水稻
二、立秋晴雨: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秋晴一场旱
立秋当天的天气对农事影响深远,农谚云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若立秋当天下雨,往往预示后续雨水充沛,有利于农作物灌浆成熟。例如黄淮海地区的夏玉米正处抽雄开花期,充足的雨水能促进籽粒饱满;南方晚稻移栽后也需水分扎根。农谚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正是对这种现象的生动描述。相反,若立秋无雨,可能导致秋旱。2022 年北方多地立秋后持续干旱,玉米因缺水出现 "卡脖旱",减产达 30% 以上。农谚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正是古人对干旱威胁的警示。不过,现代灌溉技术的普及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种风险,例如河南部分地区通过滴灌系统,在干旱年份仍实现了玉米稳产。
明日立秋,老人说:"最怕立秋一日雨",立秋雨天好还是晴天好?
三、贴秋膘与啃秋:立秋习俗里的养生智慧
立秋不仅是节气,更是重要的民俗节日。北方有 "贴秋膘" 的传统,人们通过食用炖肉、饺子等补充夏季消耗的体力。但现代养生建议,贴秋膘应注重均衡饮食,选择鱼肉、禽类等白肉,搭配山药、百合等滋阴润燥的食材,避免过量摄入高脂肪食物。例如虫草花山药汤、四神冬瓜煲老鸭汤等药膳,既能补充营养,又可预防秋燥。南方则流行 "啃秋",即立秋当天吃西瓜或香瓜。清朝《津门杂记》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这一习俗既顺应了暑热未消的气候特点,又通过食用寒凉瓜果清热解暑。不过,脾胃虚寒者需适量食用,以免加重肠胃负担。
时间过得真快,2025年8月7日13时51分,农历闰六月十四,立秋就要到了
四、农事关键期:七挖金,八挖银
立秋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节点。此时,中稻开花结实、玉米抽雄吐丝、棉花结铃膨大,对水分和养分需求旺盛。农谚 "七挖金,八挖银" 提醒农人,立秋前要及时锄草翻土,既能疏松土壤保墒,又可减少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例如山东部分地区通过机械化深松整地,使玉米根系发育更健壮,抗倒伏能力显著提升。同时,立秋后需加强病虫害防治。高温高湿环境易引发水稻穗瘟病、玉米大斑病,可通过喷洒井冈霉素、戊唑醇等药剂预防。对于棉花,要及时打顶、整枝,去除老叶和赘芽,减少烂铃落铃。河南棉农采用 "立秋把头揪" 的传统方法,配合无人机叶面施肥,使棉花产量提高 15% 以上。
明日立秋,老人说:"最怕立秋一日雨",立秋雨天好还是晴天好?
五、立秋养生:润燥防秋乏,早睡以养阴
立秋后,人体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养生需顺应 "收敛" 的特点。中医建议 "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晚上 10 点前入睡,早晨 6 点左右起床,以养肺气。饮食上宜增酸减辛,多吃葡萄、山楂等酸味食物收敛肺气,少吃辣椒、花椒等辛辣食物以防耗气。针对 "秋燥",可多食用银耳、百合、梨等润肺食材。例如将银耳泡发后与莲子、枸杞同煮,制成银耳莲子羹,既能滋阴润燥,又可补充胶原蛋白。此外,适当运动如八段锦、太极拳,有助于增强体质,但需避免大汗淋漓,以防伤津耗气。
2025年8月7日13时51分,农历闰六月十四,立秋就要到了
六、立秋三候: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北方地区开始出现偏北风,带来丝丝凉意;昼夜温差增大,清晨植物上凝结露珠;寒蝉因感知气温下降,鸣声渐弱。这些物候变化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为农事活动提供了参考。例如当寒蝉开始鸣叫时,华北地区的冬小麦即将进入播种期,农人需提前准备种子和肥料。立秋,既是季节的转折,也是农事的节点。古人通过农谚将千年农耕智慧浓缩为 "七月立秋样样收,六月立秋样样丢""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等朗朗上口的语句,虽受限于时代认知,却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把握。在气候变化加剧的今天,我们既要尊重传统经验,更需结合现代科技,以科学的态度应对挑战。正如农谚 "立秋温不降,庄稼长得强",唯有顺应天时、因地制宜,才能在每个季节里收获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