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诸葛亮,李严也是刘备的托孤大臣,为何刘备会这么重视李严?(2)

2025-04-10 17:15  搜狐

夷陵大败后,刘备病危,无脸再回成都,就将永安作临时都城,召集荆州势力和东州势力的代表来永安,作后事安排。刘备当然还是依重荆州势力,这时关羽、张飞、庞统等人已死,荆州势力的代表人物只能是诸葛亮,于是刘备就托孤诸葛亮,让诸葛亮依然做丞相、录尚书事、益州牧、司棣校尉,假节。刘备还要拉拢东州势力,这时东州势力的代表人物法正、吴懿、马良等均已去世,孟达叛逃,只有李严可做东州势力的代表人物,于是刘备就拜李严为尚书令,并升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与诸葛亮并收遗诏辅少主刘禅。

诸葛亮与李严同为托孤大臣,但诸葛亮为正,李严为副。诸葛亮为丞相、益州牧、司棣校尉,可以说掌管了蜀汉的军、政、监察等大权;假节,可以自由行征讨之权,录尚书事一职在汉时弹性较大,皇帝存在感较强时权力就较小,皇帝存在感较弱时则录尚书事的权力在尚书令之上。而李严呢,尚书令确实实权很大,帝王权力强势时,可以直接对帝王负责,但帝王权力弱势时,就由录尚书事给替代了;蜀汉的尚书令先是法正,接着是刘巴,后就是李严,都是东州势力的人来做,这也体现了刘备对东州势力的拉拢和尊重。

再说李严的中都护一职,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名义上护所有的中军,类似于曹魏的都督中外诸军事,都督中外诸军事的职责是统领都城内外的中军,中都护也是如此。但刘备在永安设立了行宫,永安有了陪都的意味,又特意把李严留在永安,其实意思是让李严统帅以陪都永安为中心的东面部队,并不是把蜀汉所有的军权都交给李严。而且刘备也没给李严假节之权,当年关羽之所以不报告刘备敢发动襄樊之战,就在于关羽有假节之权,李严没有此权,就只能在永安履行镇守之责。由此可以看出,刘备之所以拜李严为尚书令,封他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成为托孤大臣,不过是对东州势力的尊重,是拉拢东州势力及李严的一种手段。

制衡诸葛亮权力过重的需要。夷陵大败,让多年征战的刘备,竟败在江东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白面书生陆逊之手,刘备真是羞惭无地,无颜再回成都,就将永安作临时行宫。刘备羞惭加身,又气又急,自然身体吃不消,不觉疾病加身,日见沉重。为了以后蜀汉命运,刘备从成都召来诸葛亮,嘱以身后之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刘备还诏敕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诸葛亮官至丞相,又兼着益州牧、司棣校尉等职,又有假节大权,还是托孤大臣,这时在蜀汉可谓有无上之权。虽然刘备有"此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这样的话,但刘备自己一生都在为光复汉室费尽心血,现在临终,怎可轻以将自己一手创建的蜀汉拱手让与他人?于是他就将李严作为副托孤大臣,拜尚书令,加中护军,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一方面可以防备东吴入侵,另一方面诸葛亮在成都辅佐刘禅,发号施令,一但有别样之心,在永安镇守的李严有军有权,对诸葛亮无形之中也起到了警醒牵制作用。诸葛亮一旦有自立之举,李严就可振臂一呼,率军讨伐。但令刘备没想到的是,诸葛亮并没别样之心,东吴和蜀汉马上和好,李严这个留镇永安的中都护,竟成了一个无所作为的闲职。

刘备比较首肯李严的政治军事才能。早年李严在荆州刘表和益州刘璋手下做县令时,就以"治吏"出名。刘备入主益州,李严做了犍为郡太守。在太守任上,李严再次显示其治吏之能,凿通天社山,修筑沿江大道,大兴土木,把郡城整修一新,以致"吏民悦之","观楼壮丽,为一州胜宇"。还重新修筑了蒲江大堰,又叫"六水门"枢纽工程,造福郡民。汉中之战时,刘备与曹操征战犹酣,不想盗贼马秦、高胜等在南边郪县起兵,招集队伍数万人,攻入资中县。正在危急时刻,李严不待刘备另外发兵,只率本郡士兵五千人前往讨伐,斩杀马秦、高胜等人,其余人都四散逃命,叛乱平定。不久,越巂郡夷帅高定率军又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高定被击败后逃走。刘备也因此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李严虽然具有一定的政治军事才能,也显示了他的一些不凡治绩,但李严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在任期间大盖房舍满足一己之私,曾因迁移郡治官邸一事与持反对态度的郡功曹杨洪争执,杨洪一气之下主动辞职引退。都督江州后,又与属下牙门将王冲发生摩擦,王冲自知为李严所嫉恨,惧怕因此被诬陷罪名而叛逃降魏。李严自视甚高,护军辅匡等人年龄、地位与李严差不多,但李严却不愿主动与他们来往。李严还与诸葛亮争权夺位,数次阻扰北伐大业。刘备生前饱经沧桑,以善于知人用人闻名,难道就不知道李严的不足?刘备之所以重用李严,也是因为东州势力的名人法正、吴懿、马良、刘巴等人俱已相继过世,剩下的也只有李严可用了。因此,瘸子里挑将军,刘备也就只能抬举李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