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趋势基于两个判断:一是全球疫情持续发展导致输入病例增多;二是白纹伊蚊正在我国自南向北扩张,城市种群密度持续增长。值得注意的是,埃及伊蚊也自缅甸扩散至云南(2002年记录)。这些媒介扩散将助推疫情北移。"他说。
除基孔肯雅热外,登革热、寨卡等蚊媒传染病也面临相似风险。当前这些疾病在我国以输入性为主,但随着国际交往增加,输入病例将持续上升。
对此,程功也表示认同。"白纹伊蚊分布范围正随气候变化向北扩展,如今山东、河南、辽宁等北方省份。"他说。
"总的来看,白纹伊蚊的扩散是最大风险因素。但为何某地暴发、而其他地区未见疫情,目前仍不清楚,有待深入研究。我们正研究相关影响因素,如环境微生物与人群免疫力等。"程功说。
如何应对
陈晓光指出,首先是病媒控制。通过爱国卫生运动等全民参与方式降低蚊媒密度,这方面我国已有成功经验。国家卫生城市评审将病媒生物密度作为重要指标,有效推动了城市环境的综合治理。
其次是监测预警。需要建立覆盖全国的监测网络,及时发现和处置疫情。最后是科研攻关。目前针对这些疾病尚缺乏特效药物和疫苗,亟需加大研发投入,为未来可能的流行做好技术储备。
"整体而言,我国在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基孔肯雅热等蚊媒传染病的威胁。只有建立全方位的防控策略和技术体系,才能有效应对这一公共卫生挑战。这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和公众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在媒介控制、疫情监测和疫苗研发等关键领域持续发力。"陈晓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