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播特性看,基孔肯雅病毒隶属甲病毒属,与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黄病毒属的病毒不同,其复制与传播速度更快,蚊虫携带和传播能力也更强。
所幸根据目前已知信息,该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感染后人体可产生免疫力,并维持较长时间的保护能力。除非病毒发生快速变异。
不过虽然基孔肯雅热致死率低,但会导致严重关节炎。在动物实验中,感染会导致关节红肿、活动受限;现实中,患者后遗症症状可能持续数月乃至数年。
南方医科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所长陈晓光告诉澎湃新闻,与普通蚊虫叮咬引起的疾病相比,这种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需要特别重视。
"基孔肯雅病毒为失能性病毒类生物战剂,需在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分离培养,说明其具备较高生物安全风险。病毒会导致患者持续高热及四肢、脊柱等剧烈疼痛,严重影响活动能力。"陈晓光说。
气候风险
近年来,全球各国的许多新研究显示,全球变暖正将携带各种疾病的白纹伊蚊推向亚欧大陆的更深处,使曾是热带病毒的登革热、基孔肯雅病等疾病在亚欧大陆的流行风险显著增加。
欧洲环境署气候与人类健康关系专家卡兹米尓查克博士(Aleksandra Kazmierczak)告诉法新社,人类面临的所有传染病中,超过一半与气候存在不同程度的联系。她表示,当前欧洲不断变暖的气候条件更适合病原体繁殖,疾病向北迁移、流行季节变长。
例如,蜱虫在多地全年活跃,而登革热已成为欧洲增长最快的传染病之一。2024年,欧洲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04例,超过过去15年总和(275例)。罪魁祸首正是白纹伊蚊。
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欧洲每年只有极少数通过白纹伊蚊传播的病例,通常为东南亚旅行者带回的一次性输入性病例。但随着全球化加剧,这种蚊子通过货机、轮船进入欧洲气候温暖地区并扎根,形成常驻种群。
部分研究预测,到2060年,登革热和基孔肯雅热疫情数量将比当前增加五倍。全球气候变化和城市化使这些媒介生物迅速扩散,加之蚊媒携带多种病原体,令全球公共卫生面临巨大挑战。
陈晓光指出,作为病毒的传播媒介,特别是白纹伊蚊,正随着气候变化与城市扩张而不断扩大分布范围,其在城市环境中的种群密度持续增长,与高致病性病毒的结合,构成重大公共卫生威胁。
从我国疫情记录看,2010年首次基孔肯雅热本地流行出现在广东东莞,2017年浙江衢州、2019年云南瑞丽和西双版纳亦有疫情。今年佛山再次暴发疫情。陈晓光认为,尽管目前流行区域集中在南方,但未来极可能向北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