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组织虫媒病毒负责人戴安娜·罗哈斯·阿尔瓦雷斯(Diana Rojas Alvarez)22日在日内瓦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过去一年,法属留尼汪岛约三分之一人口感染了基孔肯雅病毒,马约特岛和毛里求斯也暴发大规模疫情。她警告称,20年前的全球基孔肯雅热疫情也起始于印度洋岛屿,病毒如今再次蔓延至马达加斯加、索马里、肯尼亚等地,南亚的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亦有疫情暴发。
更让人担忧的是,并非位于热带的欧洲国家法国和意大利近期也报告了部分病例,且部分患者并无非洲旅行史,而欧洲医生对该热带病毒缺乏经验,导致诊断延迟。
"现在阻止病毒蔓延仍为时不晚。"阿尔瓦雷斯表示,针对此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手段,关键在于预防蚊虫叮咬。主要措施包括使用驱虫剂、穿长袖长裤、安装纱窗以及清除如水桶、轮胎、花盆等蚊虫滋生地中的积水。
她补充说,目前已有两种基孔肯雅疫苗获得部分国家监管批准,但因缺乏充分有效性数据,尚未被推荐全球广泛使用。世卫组织正在审查相关试验与上市后数据,免疫战略咨询专家组(SAGE)将在未来几周内开会,就疫苗使用提供建议。与此同时,世卫组织正通过加强诊断能力、风险沟通、临床培训与监测系统支持各成员国疫情应对。
为何要重视基孔肯雅热?
"基孔肯雅"(Chikungunya virus)一词源于非洲土著语言,意指感染者因关节炎而行动不便、步态扭曲。该病毒最早于1952 年在非洲坦桑尼亚地区被发现。
基孔肯雅热病毒不具备人传人能力,是通过蚊子叮咬感染者后病毒可进入蚊体,再通过蚊子叮咬传播他人,因此医院常用蚊帐隔离患者。
长期研究蚊媒传染病的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告诉澎湃新闻,基孔肯雅病毒最初由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传播。2007年,科学家发现病毒出现一个位点突变,突变后病毒不仅能感染热带地区的埃及伊蚊,还能感染广泛分布于亚热带及温带地区的白纹伊蚊,导致传播范围显著扩大。
程功指出,白纹伊蚊与埃及伊蚊不同,生活范围从热带延伸至亚热带及温带,因此病毒得以向全球多地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