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为何引起观众共鸣?多方面进行解析(2)

2025-08-13 14:05  大象新闻

看起来,这部电影是顺应了观众民族情怀的需求。但事实上,爱国题材电影的红利期已经结束。在过去几年里,多部爱国题材电影在推出后票房未达预期,聚集一众流量明星的《维和除暴队》票房5.11亿元,今年春节档《红海行动》的续集《蛟龙行动》票房3.93亿元。因此,《南京照相馆》的成功,本质上还是回到了电影的核心:好的故事和表演。

导演申奥对此也深有认知,在路演时他曾提到:"电影不仅有文化属性、娱乐属性,还有文献属性。我作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端正历史观,并不是要把观众拉进电影院教育一番,更大的作用是让观众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最终,申奥将吉祥照相馆作为电影的核心场景,选择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战争的残酷。

导演申奥。

在主角团中,邮差苏柳昌、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龙套演员林毓秀、警察宋存义初始的动机只是卑微地活下去,这种降低道德起点的处理反而为后续的成长和觉醒提供了空间。尤其是林毓秀这一角色,她的觉醒不是突兀的顿悟,从对日本人抱有幻想,到偷藏宋存义,再到受辱后的认清侵略者不把中国人当人的现实,最终冒死参与运送底片,举起相机记录战犯伏法的历史瞬间,这种递进的心理变化让人物的觉醒显得真实有力。

电影对汉奸王广海的塑造也跳出了非黑即白的套路,既没有将其简化为脸谱化的叛徒,也没有刻意洗白,而是保留了战争中小人物抉择的复杂性与悲剧性。影片对老金妻子和女儿的角色处理同样避免了工具化,尤其是小女孩最终未能幸免于难的设定,虽然残酷,却保持了历史真实的沉重感。

《南京照相馆》人物群像。

在刻画反派时,《南京照相馆》前半段的伊藤秀夫给人一种良心未泯的观感,让人不禁联想到《南京!南京!》中醒悟并反抗的日本兵角川。伊藤喜欢中国文化,但又惋惜自己的祖辈没能打进北平,他可以对狗表现出怜悯,但面对拍摄"亲善照"时摔死的婴儿,只会抱怨破坏了拍照气氛。这种剥离了表面凶残、揭示深层心理的侵略者塑造,比简单的脸谱式恶魔化处理更让人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