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之剑落下,网络暴力者终于尝到了苦果。11月1日,江苏省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人民法院对"大衣哥"朱之文刑事自诉网暴者一案作出判决。被告人孙某某因侮辱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因诽谤罪判处拘役4个月,两罪并罚最终执行有期徒刑6个月。

这起持续四年的网络暴力案,终于以正义的胜利暂告一段落。"大衣哥"朱之文对判决结果表示"非常满意",并称相信法律的公平公正。这位以《滚滚长江东逝水》走上演艺道路的农民歌手,在多年忍受网络暴力后,用法律武器捍卫了自己和家人的尊严。

身为公众人物的"大衣哥",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农民本色,坚持住在山东朱楼村的老家。但这种亲近民众的特质,却成了某些人牟取流利的工具。
从2020年到2024年间,孙某某作为朱之文的"黑粉",针对朱之文及其家人剪辑了数百条带有侮辱、诽谤性质的短视频。
这些视频内容极其恶劣,包括把朱之文的头像安到别人身上,并配上造谣辱骂的标题。更令人发指的是,孙某某还曾造谣朱之文与儿媳妇有染,配上"孩子是我的"等不堪入目的文字。这种有悖人伦纲常的恶意诽谤,给朱之文全家带来了极大的精神痛苦。
朱之文无奈地表示:"我现实中从来不认识、没接触过这个人,可是四年以来,她不仅骂我,还骂我的家人,这种事叫谁也受不了。"长期以来,网络暴力因匿名性、传播快、参与广等特点,使得受害者维权面临取证难、成本高的困境,往往被迫选择沉默。朱之文也曾长期忍气吞声。
转折点发生在2023年5月,朱之文决定通过法律途径维权,2025年2月18日,此案一审开庭。朱之文的代理律师杨安明透露,所有的证据都已经公证过,朱之文态度坚决,不接受任何调解。

在法庭上,被告人孙某某见到朱之文本人后,一直说"对不起"。尽管朱之文坦言自己非常心软,但仍然希望法院能够依法处理。
法律最终给出了公正的答案。法院认定孙某某的行为已构成侮辱罪和诽谤罪,依法予以惩处。这起判决之所以具有重要意义,在于它打破了网暴者"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

网络暴力屡禁不止,根源就在于这种"匿名即无责"的认知误区,本案通过刑罚的确定性,打破了"骂了白骂"的恶性循环。
根据我国刑法,侮辱罪、诽谤罪最高可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2024年最高法、最高检、公安部联合发布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将"组织'水军'""造谣引流"等行为纳入刑事打击范围。
法院对本案被告人以侮辱罪与诽谤罪两罪并罚,既符合罪刑法定原则,也充分考量了侵权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这种司法实践明确划定了网络言行的法律红线,也为处理网暴案件提供了可复制的维权路径。"大衣哥"案的胜诉固然令人欣慰,但若指望靠个案的胜利来根除网暴痼疾,显然过于乐观。

近年来,网络暴力虽屡遭坚决打击,却依然嚣张而且花样翻新。一言不合"开盒挂人"、揪着细节"狂轰滥炸"、借张图片"大造黄谣",种种网暴行为严重破坏网络生态。
据报道,2024年办理的8600余起网络暴力案件中,公安机关依法对2500余人采取刑事强制措施,行政处罚8500余人。这些数字背后,是网暴行为的猖獗和治理的艰巨。代理律师杨安明希望能"审理一案,教育一片",让更多人意识到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令人欣慰的是,在案件审理期间,他已经注意到很多人不敢随意谩骂了,还有的自行删除了以前上传的视频。但根治网络暴力需要社会共治,包括平台压实主体责任,监管部门创新治理手段,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降低受害者维权成本。
正如朱之文代理律师杨安明所言,此次判决旨在"审理一案,教育一片"。在案件审理期间,已经出现了积极变化--很多人不敢随意谩骂了,还有的自行删除了以前上传的攻击性视频。然而,寄望于个案的胜利来根除网暴顽疾并不现实。从"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案"到"大衣哥被网暴案",司法机关正逐步构筑起对抗网络暴力的防火墙。但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仍需技术治理、司法保障与文明自觉形成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