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所谓\"刘备借荆州\",实际仅指南郡一地,因为当时孙权能够出借的也只有南郡。借得南郡后,刘备实际掌控了荆州七郡中的五个郡(南郡及荆南四郡),成为赤壁之战后最大的受益者。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当刘备平定益州后,孙权要求其归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这里出现一个关键疑问:刘备明明只借了南郡,为何孙权却索要三个郡?鲁肃曾当面质问关羽:\"当初我国出于善意借地给你们,是因你们兵败远来,无处立足。如今既得益州,不仅无意归还荆州,连索要三郡都不肯答应。\"这段对话显示,孙权最初要求归还的是整个荆州(南郡),遭拒后又改为索要三郡,但刘备仍不同意。这很可能与双方未公开的政治协议有关。历史发展表明,刘备借得南郡后,原本控制的江夏郡部分区域似乎也归还给了孙权。
关于借地细节,如今已成不解之谜。从孙权角度理解,似乎想用一个南郡换取三个郡,这导致刘备亲自率军从益州赶回荆州对峙。最终在曹操军事压力下,刘备做出让步,同意以湘水为界进行领土划分:湘水以东的长沙、桂阳归孙权,以西的零陵、武陵属刘备。这次\"湘水划界\"表面上解决了争端,实则埋下更大隐患,为日后孙权偷袭荆州埋下伏笔。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关于\"借荆州\"的记载均出自吴国史书《吴书》。《程普传》称孙权\"分荆州与刘备\",《吕蒙传》记载孙权评价鲁肃时,将建议借地列为其过失之一。这些记载都未能明确说明刘备具体借取了哪些地区,后世只能通过历史发展推断是南郡。史书记载存在诸多矛盾之处,如《先主传》明确记载刘备南征招降荆南四郡太守,但实际上孙权在荆南也保有势力范围。周瑜任南郡太守时,其封邑中的下隽、汉昌、刘阳三地实属长沙郡,这些封邑后来转给鲁肃,证明东吴确实控制着这些区域。
赤壁之战后,刘备与孙权的控制区呈现犬牙交错之势,远比史书记载复杂。据《先主传》记载,当刘备取得益州后,孙权索要荆州时,刘备竟回答:\"须得凉州,当以荆州相与。\"这种推托之词证实借地确有其事,但具体条款已成谜团。鲁肃用同样说辞质问关羽时,关羽也未否认借地之事。当孙权发现难以索回南郡后,转而攻取长沙等三郡,这很可能是因为南郡有关羽重兵把守,城防坚固,难以攻取。湘水划界虽暂时明确了疆界,但根本矛盾并未解决。时至今日,\"刘备借荆州\"仍是一段充满争议的历史公案,各方解读莫衷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