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约瑟夫·格利高里·迈哈内在接受美国"政治"网站采访时宣称,美国凭借在日本、韩国、关岛等地的军事基地,已对中国形成"包围圈"。他认为,美军只需动用常规武器,就能在15分钟内打击中国境内任意目标。
当时,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了大量军事力量,包括驻日美军、韩国基地的部队以及关岛的战略轰炸机和海军舰艇,这一布局被认为是迈哈内言论的依据。
到了2023年,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布报告,进一步渲染这一观点。报告指出,若中美爆发冲突,美军计划通过高超音速导弹、B-21隐形轰炸机等先进武器,在首轮打击中摧毁中国境内5万个军事和经济目标。这一数字也让人们对美军的实际能力产生了疑问。
2025年,尽管没有新的大规模冲突报告,但美国智库和官员的类似言论依然时有出现,显示出这种说法已成为中美博弈中的一种"舆论武器"。这些言论并非孤立事件,而是美国长期对华战略的一部分。
自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一直寻求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而中国的崛起无疑对其形成了挑战。在这种背景下,渲染美军打击能力成为一种常见的策略,既能震慑对手,又能为国内军费预算争取支持。
美军能在15分钟内打击中国境内5万个目标?
美国的主力远程武器之一是"战斧"巡航导弹,其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885公里(约550英里)。假设从亚太地区的海军舰艇发射,目标位于中国沿海地区,距离可能 1000 公里,导弹飞行时间至少需要半小时以上,远超15分钟的限制。
即使是更先进的高超音速导弹,虽然速度可达每小时数千公里,但从发射准备到命中目标的全过程,包括目标定位、指令下达和飞行时间,仍难以在15分钟内完成如此大规模的打击。5万个目标意味着每秒需命中约55个目标,这种频率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几乎是天方夜谭。
打击5万个目标需要极高的指挥和协调能力。每枚导弹的发射涉及目标分配、数据传输、装载和瞄准等步骤。以一艘"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为例,其可携带约90枚"战斧"导弹,即使所有舰艇同时发射,也无法覆盖如此庞大的目标数量。
此外,现代战争中,指挥系统需要实时处理海量数据,并在短时间内做出决策,这对任何国家的军事网络都是巨大挑战。
中国自2000年代以来大力发展防空系统,部署了S-300、HQ-9等先进装备,近年来还引进了S-400,并成功试验了反导技术。这些系统覆盖了主要城市和工业区,能够有效拦截巡航导弹和高超音速目标。
美军若发起大规模打击,大量导弹可能在进入中国领空前就被击落,难以实现"瘫痪"的效果。相比之下,美国过去打击的对手如伊拉克或南斯拉夫,防空能力远不如中国,这使得类似的大规模作战经验难以直接套用。
中国国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重要设施分布广泛,许多关键目标深藏内陆或地下,增加了打击难度。以美国在伊拉克战争中的"震慑行动"为例,其打击目标不过数百个,且多集中于城市区域,而中国的情况显然更为复杂。
此外,中国拥有东风-41等洲际导弹,具备二次核反击能力,这意味着任何大规模攻击都可能引发毁灭性后果,美国很难承受这种代价。
除了技术限制,后勤和库存问题同样让这一计划显得不切实际。军事行动需要充足的资源支持,而美国在这方面也存在短板。
截至2025年,美国海军的"战斧"导弹库存约为数千枚,即使加上其他类型导弹,总数也远低于5万。即使动用所有舰艇和潜艇一次性发射,也只能覆盖目标数量的一小部分。
高超音速导弹虽在研发中,但其生产成本高昂,难以大规模部署。以当前数据估算,美国的导弹库存可能仅够支撑数千次精确打击,与"5万个目标"相距甚远。
近年来,美国制造业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弹药生产能力跟不上需求。五角大楼曾警告,若与中国发生全面冲突,美军可能在数周内耗尽精确制导武器。
相比之下,中国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战时可迅速转产军需品,这种差距进一步削弱了美国实施大规模打击的可能性。
即使美军能在短时间内发射大量导弹,后续补给也难以跟上。亚太地区的美军基地距离中国较远,运输船只和飞机在战时极易成为攻击目标。
以CSIS的计划为例,5万个目标需要持续的弹药支持,而美国当前的后勤体系显然无法胜任。有人形象地比喻,这就像用一把小锤子去敲一座大山,力不从心。
渲染"中国威胁论"的战略意图
既然技术与后勤上都难以实现,美国专家的言论为何一再出现?从2008年的迈哈内到2023年的CSIS报告,这些言论的核心在于渲染"中国威胁论"。
通过夸大美军能力,美国试图在国际社会中塑造中国为"潜在敌人",从而为其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和盟友拉拢提供正当性。这种策略在冷战时期便已常见,如今不过是换了个对象。
美国军费开支常年位居全球首位,但近年来面临国内经济压力和军工复合体的利益驱动。宣称能在15分钟内瘫痪中国,不仅能为增加军费预算提供理由,还能安抚国内民众和盟友,缓解因中国崛起带来的霸权焦虑。这种"语言上的胜利"比实际行动更容易实现。
然而,这种言论也可能适得其反。如果中国误判美国真有此能力,可能会采取先发制人的防御措施,导致局势升级。历史上,类似的误判曾多次引发危机,如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因此,美国在释放这类信号时,必须权衡其带来的不确定性。
中国的应对与实力
面对美国的战略压力,中国并非被动挨打。近年来,中国在军事和科技领域的进步为其提供了坚实后盾。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已实现全球覆盖,摆脱了对GPS的依赖。2021年,中国成功试验陆基中段反导技术,标志着其防御能力迈上新台阶。
此外,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东风-21D和东风-26"航母杀手"等武器的服役,显示出中国在反制美军方面的决心与能力。这些装备不仅提升了防御力,也增强了战略威慑。
中国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拥有强大的工业基础。无人机、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领域的突破,不仅服务于民用,也为军事提供了技术储备。相比之下,美国在关键供应链上依赖海外,一旦开战,中国的生产能力将成为重要优势。
尽管面对挑衅,中国始终强调和平发展道路。在外交场合,中国多次表示无意称霸,而是通过经济和科技进步增强实力。在台湾问题上,中国划定清晰红线,警告美国勿踩雷区。这种战略耐心或许是应对霸权挑衅的最佳方式。
美国专家声称美军能在15分钟内打击中国境内5万个目标并使其瘫痪的说法,从技术、后勤和战略角度看,都缺乏现实依据。这种言论更像是心理战和战略威慑的产物,旨在制造恐慌而非付诸实施。
面对这样的挑衅,中国通过军事现代化和科技进步,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并在保持战略定力的同时捍卫自身利益。
中美之间的博弈注定是长期的,但真正的较量不在于夸张的言辞,而在于谁能在技术、工业和智慧上占据上风。
或许,正如古人所说,"兵者,诡道也",但真正的强大,终究要靠实力说话,而非空话唬人。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冷静的分析和坚定的信念,才是应对挑战的关键。